童非马燕红忆传奇 李宁世界杯6金开创中国体操奇迹

2012年11月05日09:59  中国体育报

  30年前,萨格勒布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名,即便知道它是当时南斯拉夫的一座城市,但有时依然会把它与萨拉热窝混淆。那时,人们对南斯拉夫的“熟知”大多因为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仅对剧中的人物如数家珍,就连一些精彩对白也能一字不差地复述。

  不过,萨格勒布终究不是萨拉热窝,当年归属于南斯拉夫的两个城市,而今已分别是克罗地亚和波黑的首都。

  人们真正将萨格勒布与萨拉热窝区分开是因为一个人的名字——李宁,那个日后被称为“体操王子”的中国运动员,因为他在萨格勒布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国体操的传奇。

  1982年之前,李宁虽已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崭露头角,但作为中国体操的新生力量,谁也没料到他会在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有一人摘得6枚金牌的惊人之举,因为这是国际体操界从未发生过的奇迹。

  “李宁奇迹”不仅属于他本人,还是中国传奇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体操队有面冠军墙,上面悬挂着每位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的照片。如今,出现在这面墙上的运动员已有几十位,李宁位列其中。在中国体操运行的轨迹中,李宁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而在他之前及之后,还有无数星光烘托出中国体操的璀璨。

  当年与李宁同往萨格勒布参赛的李月久尽管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为中国体操的发展同样留下了宝贵财富。

  1980年,以李月久为主力的中国体操队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一次比赛,美国、日本等强队悉数到场。男团比赛中,李月久在单杠上突然失手,嘴重重地磕在杠上,顿时血流如注,上面的三颗牙齿当时就掉了,上嘴唇也被穿透,所有牙齿都松动了。然而,让人吃惊的是,李月久当时咬了块纱布,继续带伤参赛,最终令中国队获得冠军,他本人也摘取了自由体操金牌。事后,媒体将这一举动解读为为国争光的壮举,并称之为“月久精神”。

  中国体操队是一支有历史传承的团队,虽然每场比赛都由运动员单兵出战,但成绩的取得却不是孤立的,它是这个集体团结协作的结果。在“李宁奇迹”发生之时,我们会看到马燕红、李月久、潘辰飞、蔡焕中、黄玉斌、李小平、熊松良、童非等人的身影,如果没有他们为中国体操铺路,厚积薄发又从何谈起?当然,我们更不会忘记张健、高健、杨明明、黄玉斌等教练员,是他们的前赴后继、兢兢业业的工作,才缔造出中国体操一个又一个辉煌。

  “李宁奇迹”之后,中国体操迎来全面发展,世锦赛、奥运会等诸项金牌被中国运动员相继斩获,李敬、李小双、陆莉、莫慧兰[微博]、李小鹏、刘璇[微博]、杨威、滕海滨[微博]、程菲、陈一冰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成为中国体操不同时期的领军者。

  30年后,回望萨格勒布,不觉时光荏苒,但中国体操传奇犹在眼前。放眼未来,中国体操的传奇仍将继续……(李刚)

李宁胸挂6枚金牌李宁胸挂6枚金牌

  童非:李宁天才,我刻苦

  萨格勒布是中国体操的福地。1982年,李宁与童非联手摘得世界杯体操赛7枚金牌。30年后,童非回味那次比赛依旧充满幸福——

  背景:1982年10月,在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中国体操男队取得史无前例的优异成绩——19岁的李宁一人摘得6枚金牌、1枚铜牌;21岁的童非与李宁并列单杠冠军,还收获全能亚军以及自由体操、吊环和跳马的季军。

  受访人:童非(体操世界冠军,现为李宁基金会体育项目总监、江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顾问)

  记者:你现在对那场比赛还有什么印象?

  童非:我和师弟李宁两人的表现都不错,对中国人来说是挺提气的。前苏联、日本、前东德等都对我们另眼相看。李宁的动作很漂亮,每场比赛都很完美。我完成得也不错。那次比赛真是奇迹,前苏联高手很多,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一下子拿下6块金牌,但李宁做到了。我们后来聊起来,他也认为自己发挥得非常好。可以说当时整个赛场气氛都倒向了他。

  记者:当年的《体育报》是这样形容你的表现——他的单臂大回环漂亮极了,落地又稳,比赛馆里掌声雷动。

  童非:我是以动作漂亮见长,单杠是我的强项,我的杠上动作好,落地也稳。如果打分,那场比赛我给自己打80分,另外的20分扣在稳妥上,双杠、跳马是我的弱项。每场比赛下来我都会有遗憾,即使拿到第一名,我也永远和自己较劲。我的目标一直是下一场比赛的冠军,压力很大,但只能努力拼搏。

  记者:你有很多创新动作,这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童非:1979年,我第一次在单杠上做“单臂大回环”。这个动作在刚开始练习时总是摔。那时候训练我挺动脑筋的,白天总琢磨,晚上睡觉常能梦到某个动作,第二天起来就和教练沟通,看能不能做。有时科研所的工作人员说我体重太大,怎么能做这样的动作。练习时的屡次失败,激发出我“非要做成不可”的信念。当年还是前苏联厉害,他们有科研团队专门为运动员设计动作。像我发明的侧空翻就是梦见的。连续失败,然后再练习成千上万次之后,就像写字一样,突然就写顺了,突然在一次练习中就成功了。我在1982年、1983年、1985年大赛时,自己的创新动作都发挥得很好。

  记者:当年你们是怎样备战世界杯体操赛的?

  童非:那时候因为条件有限,出国比赛的机会很少,关于对手的情况主要依靠之前的比赛了解,科研所偶尔会到队里放他们拍回来的比赛胶片。我们当时主要强调难度,而对手也在提高难度。大赛前的训练蛮苦的,训练上强度,但又怕受伤。那次比赛前我休息得不好,因为1981年去法国巴黎比赛时出了车祸,我严重脑震荡,头疼,睡不好觉,但照样训练。训练时总犯困,可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甚至要更加刻苦。每晚大夫都帮我按摩,大夫也很辛苦。

  记者:车祸是怎么发生的?

  童非:1981年,我们转机去法国参加比赛,法国体操中心的工作人员到机场来接,结果我们的车出了车祸,整个车头插进了别人的车里。放在车里的摄像机一下子砸到了我的头上,腮帮子都砸脱臼了,医生诊断为脑震荡。我只能吃流食。当时距离比赛只有3天,我在医院里躺了2天,法国媒体报道说我不能比赛了。我对教练说,我一定要比,因为每个国家就去一名运动员,都是顶尖选手,我必须挺住。赛前也没有时间训练,甚至没时间适应场地。我提前一个小时才进赛场,当时全场观众给我鼓掌。就是那样的状态,我拿了3枚金牌。

  记者:关于世界杯体操赛,你有什么有趣的记忆?

  童非:我们领奖时,李宁笑我——因为外国念名字的顺序和我们的顺序是相反的,所以我的名字念起来就是“非—童”,李宁就接着说“烂铁”,意为“废铜烂铁”。呵呵!那场比赛回来后我们很兴奋,想到又可以吃中国菜了。以前在国外比赛很少能吃到中国菜,回国最想的就是中国菜。后来我们在全聚德吃了一顿烤鸭,算是庆功了。

  记者:你和李宁的关系怎么样?

  童非:我们从小关系就很好。那时我和李宁在国家队训练时住在一起,比赛外出也住在一起。我们都是以平常心对待比赛,互相关心、互相鼓励。退役后,我去哪儿李宁都知道。我去北京,就住在他家。那时练体操之余,我喜欢弹琴唱歌、画竹子、写字。休息不好时很容易烦躁,写字可以让我的心定下来。那会儿年轻气盛,也容易烦躁,学动作要重复那么多次,写字对缓解比赛压力有一定帮助。我和李宁两个人也常在一起弹琴、画竹子、写字。

  记者:你眼中的李宁是什么样的?

  童非:他是个天才,很完美,而我是刻苦,我比李宁刻苦,我是苦练型的,别人表扬我都说我的动作是最漂亮的。张健教练带我们,但训练方法不一样,一样的就是鼓励。1984年,我腰椎间盘突出,右腿比左腿瘦很多,即便这样,我还是坚持练到1986年才退役。从房间到训练场只有十几米,就是这样的距离我要蹲下7次才能走到,当时腿都不能伸直,可我还得练,最刻苦的是我。

  记者:你现在担任江西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顾问,经常去体操房吗?

  童非:我还经常去体操房看课,我看到教练批评孩子就会告诉他们,这样批评不见得有效果,学生也不见得再有兴趣了,所以我认为教练员一定要有耐性。现在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估计没有我们刻苦了,因为社会进步了,运动员们能玩的太多了,他们常常上网……不好管理。我们那会儿像军队一样的管理模式。但是不管怎样,要以鼓励为主。(本报记者李雪颖)

  马燕红:李宁简直比疯了

  30年前的体操世界杯在马燕红脑海中仍很清晰,“当年我失败了!”作为中国首位体操世界冠军,她对当时全能和高低杠第四名的成绩并不满意。

  “高低杠决赛前我没睡好觉,第二天直犯迷糊,以致最难的那套高低杠套路没有做成功。”马燕红说,她为了保存体力,比赛前一天晚上嚼了根人参,“想想可能是嚼的时间不对,应该上场之前嚼。因此状态不好,比赛之前不兴奋,没能发挥正常水平。”

  然而,那届比赛,李宁轰动了世界。“他比得确实好,包括童非,简直跟比疯了一样!”据马燕红回忆,世界杯赛只有前一年获得世界锦标赛各项目前几名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因此云集了众多高手,而李宁无疑是最耀眼的。

  “李宁那时的状态比较好,很年轻,不仅用了很多由他命名的动作,还用了一些到现在都很少有人用的高难度动作,比如吊环三周下、单杠三周下等。”马燕红回忆说,“虽然能做这个动作的人很多,但在关键时刻做并且成功的并不多。”

  “那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在全能项目上战胜前苏联,当然他们也很服气,也许是准备得不如我们,再加上李宁的超水平发挥。”马燕红笑着说,“我记得前苏联的两名队员都蔫儿了,原来都是我们犯蔫儿。可能这就是气场吧!”

  在马燕红眼中,那时的李宁充满自信,根本不会想到失败,因此越比越好,动作怎么做怎么有。她说:“也许是他驾驭自己的能力比较强。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可惜到了后期想找这种感觉却找不到了。”(李雯)

  记者:奇迹是这样发生的

  1982年,改革开放历经四年,全国各条战线一片欣欣向荣,各行各业的人拼搏进取,奋发向上。那一年,体育界的年轻代表人物当属19岁的李宁。他在体操世界杯赛中一人独得6块金牌,这是中国体操史上第一次。虽然事隔30年,但仍历历在目。

  见证奇迹

  体操世界杯赛不设团体,只比个人。当时,中国男运动员的强硬对手是前苏联的科罗廖夫、日本的具志坚等;女子则有美、苏、罗等传统体操强国选手,但马燕红的高低杠,吴佳妮的平衡木在当时具备夺冠实力。

  比赛程序是先比全能,运动员通过各单项成绩的总和决出名次,同时确定谁能取得哪个单项的决赛资格。

  李宁在全能比赛时,全面发挥,项项精彩,凭借雄厚的实力征服了裁判,赢得了观众,无可争议地夺得冠军,并取得所有单项决赛资格。

  比赛开始,6个项目按照自由体操、鞍马、吊环、跳马、双杠、单杠的顺序依次进行。自由体操是李宁的强项,记得他的两串跟头非常漂亮,又高又飘,落地极稳。预赛(全能赛时得分)与决赛分相加,高出别人一大截,冠军非他莫属。夺得单项比赛开门红后,李宁更加自信,也更放松。相继又夺取鞍马、吊环、跳马的第一。此时的比赛馆成了李宁个人表演的舞台。唯有双杠比赛稍有失误,屈得铜牌,科罗廖夫得了第一。最后一项是单杠,此项竞争最为激烈,轮到李宁出场,他在车轮旋转般的过程中,空翻、转体、腾越一气呵成,落地如钉子般纹丝不动,然后缓缓举起双手。馆内掌声雷动,他和童非超越了强劲对手,获得同样的分数并列第一。

  “李宁,李宁”

  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奇迹的诞生——国际大赛一人夺得7项比赛的6块金牌!兴奋激动的我竟然在拍领奖照时忘了取下镜头盖就按快门,也不知何时还抖着手点燃了一支香烟,要不是工作人员提醒,我几乎忘记体操馆内是不能吸烟的。

  运动员,教练员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宾馆休息,他们真的太累了。但后来才知道,男同胞们兴奋得睡不着,喝起了从北京带去的二锅头。

  该到了我忙的时候了。此地与北京时差为5小时,比赛结束时,北京已是凌晨2点。我要发稿呀,把喜讯告诉编辑,让读者次日就能看到报道。想写的太多,来不及。到新闻中心时仍然理不出头绪。原来熟记的动作名称,什么“托马斯全旋”、“特卡切夫腾越”统统用不上,那些形容动作漂亮的词汇用在此时也觉得俗气。

  来到新闻中心更傻眼了,十几部电话都被别人占上了。那年头,发稿没有传真,更没有电脑,只有通过电话口述,编辑部录音,然后整理录音成稿,再发到排字车间一个个码成铅字。我一边打腹稿,一边盯着空出的电话。新闻中心此时最忙最乱,声音嘈杂,令我心烦意乱。老外们哇啦哇啦在说什么听不懂,但是“李宁、李宁”却不断地被大声地喊出来——这一情景太感人了,我何不把它作为新闻导语?谁能想到当时的灵感,居然还成就了我一篇颇有影响的体育消息!

  珍贵照片

  比赛结束后,我们借候机的空隙到铁托墓瞻仰,他安息在一大片绿地的陵园内。这里肃穆、静谧,草坪上有蓝孔雀散步、觅食。这位元帅当年领导的反法西斯游击队,我们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前南斯拉夫早早地独立于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令人钦佩。

  出于对铁托的敬仰,我和李宁、童非在那里拍了张照片。在老英雄墓前衬托着这对年少英雄的风华英姿,至今回味无穷。

  30年过去了,我已退休10年。李宁也早就离开体操界,成了著名的企业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的鸟巢“翱翔”令我惊叹不已,他一直不同凡响!(刘焕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