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锐观察金四辉:个人的体验

2012年09月27日06:05  新浪体育 微博
再见!深锐观察再见!深锐观察

  新浪体育讯 个人的体验

  到底什么样的NBA报道才更对资深球迷胃口?在创办《深锐观察》这个栏目之前,新浪体育显然反复思考过这个并不那么简单的问题。

  文/金四辉

  当我们谈论《深锐观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并非挥手告别时的故作深沉,最后一次扣响扳机之前,我的脑海里条件反射一般划过这个卡佛的经典句式,在混进观察组的三年里,这个疑问句时隐时现。观察问世的5年里,我从普通粉丝过渡到参与者,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媒体从业经验的宅男,这无疑是个奇迹,本人并不想冒充什么专家,仅仅谈一下个人的体验。

  到底什么样的NBA报道才更对资深球迷胃口?在创办《深锐观察》这个栏目之前,新浪体育显然反复思考过这个并不那么简单的问题。网媒的轰炸式新闻报道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被各种资讯搞花眼,然而信息同质化、标题党泛滥也催生了审美疲劳,对老美同行的信息排列组合无法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大批记者赴美跟队,中国的读者也有机会品味来自本土制造的一线报道,然而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无法从根本上抵消两国体育、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没法炮制出SI和SLAM式的原汁原味,这比移植肯德基难多了,对于娓娓道来的记叙式报道,中国的读者似乎并不买账。

  与饮食的口味类似,不少国人更热衷刺激和麻辣的元素,川菜馆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足以说明问题。在创立的初期,《深锐观察》就对读者群进行了精准定位,这个栏目并不负责初段球迷的启蒙,而是面向已有数年看球经验的老鸟,这里没有中学生热衷的励志传奇和风花雪月,却有青年人喜欢的辛辣球评。

  老张说过,创立《深锐观察》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属于圈中好友的乌托邦,让哥儿几个在主流的媒介中做非主流的NBA报道,坚持严谨、原创、自由、真诚的操守及信念。然而无论秉承何种新闻理想,每一篇报道都要回答这些问题: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还要回答怎样发生的(How)。

  相对而言,观察更偏重于阐述What和why,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继而解读其演化的深层原因,因此我们不断以这样的角度窥探NBA:巨人为何不断频繁受伤?助攻王为什么总是与冠军无缘?烂合同是如何炮制出来的?

  当然历史规律并非一成不变,在与老张的闲聊中,他时常会提醒我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比如过去几年里我们始终强调中锋和侧翼对夺冠球队的重要性,而去年达拉斯牛仔将矬子巴里亚推上先发夺冠,今年热火没有正经中锋也成功捧杯,一些过去的经验和常识逐渐被动摇,甚至颠覆。马原在新作《牛鬼蛇神》中提出:“某一种结论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可能是科学,但是到了另外一个历史阶段,它被否定了。由于人们认识发现的过程,出现新的可能性,它就被否定了。”这意味着观察的作者需要洞悉这项运动的新变化,而不是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固步自封。

  深度和锐意是观察的核心主题,犀利的观点和鲜明的主题需要文字来支撑,让球评更有趣、更生动是观察组的共同目标。曾做过记者的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著作里这样写道:“一个完美的写作者能让文字歌唱、跳舞、亲吻、做爱……做人类或自然力能达到的一切。” 

  在网络阅读时代,迅速吸引读者也显得无比重要。“如果你在头三分钟还吸引不了听众,就干脆别讲了!”这是已故的演员、作家和职业演说家乔治-杰赛尔对所有演说者的忠告,同样也是对任何其他类型报道的忠告:如果不能在前三段文字中引起读者的兴趣,你的文章就死了。篮球评论等同于无声的演讲,乏味的开局足以让读者翻页,或者直接关掉浏览器,微波炉式写作始终是老张推崇的方式,因为在更强调节奏的体育报道里,作者的慢热等同于自杀。

  不少读者都对《深锐观察》的流程很感兴趣,事实上这个团队的运作模式与其他篮球媒体没什么两样——策划,约稿,交工,修改,发表。在这个凡事都追求速度的年代,《深锐观察》并没有跟风成为百米冲刺的类型,产量最高的第二季也不过策划了27期,唯一的纸质出版物《紫金门徒》历时120天才宣告完成。

  这就是《深锐观察》的态度,作为这个栏目的掌舵人,老张的苛刻在写手圈内人尽皆知,一个哥们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其他编辑改稿像洗脸,老张则是在搓澡。在老张看来自己只是恪守一个编辑的底线,但严谨的风格为深锐奠定了基调,修改、返工是家常便饭,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写稿时惨遭“蹂躏”的经历。这恰恰符合新闻报道的写作规律,威廉-金赛尔在《完美写作》的开篇指陈:“写作的精髓就是改写,职业写作者反复改写他们写过的句子,然后再改写他们改写过的句子。”

  优点有时就是缺点,私房菜式的制作工艺保证了文章的品质,但过长的运作周期让急性子的读者难以忍受,毕竟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里,时间就是生命。如今你可以在总决赛几个小时之后看到各色专栏,当天晚上整版的专题就会占据门户的首页,深锐的速度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必须承认,《深锐观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在评论栏中大概有以下几种声音:1.文章写得真好;2.作者狗屁不通;3.这是翻译的外媒文章。鼓励和批评都是观察组前进的动力,村上春树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同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篮球报道,观察组成员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在观察的读者群里,不少铁杆粉丝时常表述自己的阅读快感,作者的写作快感却时常被忽略。与阅读相比,码字的确是件痛苦的事情,与文字纠缠,跟自己较劲,每一次的修改、返工都会产生自我怀疑、否定的情绪。老张时常让我放松,我却始终像个刚入行的菜鸟,在紧张和焦虑中饱受折磨。然而就像拔火罐一样,完稿时酣畅淋漓的感觉是种难以言表的享受,比收稿费爽多了。一位作者在获悉观察终结的消息时还在抱怨:“Game over?我还没写够呢!”对此我很遗憾,只能与之隔空握手,表达自己类似的感受。

  对于观察终结的原因,我没有刨根问底,老张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该结束了。是的,没有哪个导演愿意将一个电影系列无休止地拍下去,《老友记》也不过撑了十季,《深锐观察》在100期之后,也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一句让人沮丧的俗语,但兄弟们还在那里,我无比期待下一个饭局。

  (金四辉)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