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比赛点燃一座城市的足球热情。草原、哈达、马奶酒,当这些蒙古族元素“遭遇”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时,“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足球热情被瞬间点燃。
从中国男足抵达呼和浩特之际,足球便成为这个城市的“热词”。2日,百余名球迷自发地到机场迎接,并为主帅卡马乔敬上哈达和马奶酒。4日,国足三将走进当地小学,与小球迷们玩起了足球游戏。“看得出孩子们对足球很热爱,这是最好的,”国足新锐杨善平[微博]说。
球票的销售情况与当地球迷的热情一样火爆:280元的贵宾票早已销售一空,120元和80元的球票也所剩无几,即使是50元一张的球票也卖得很快,近6万人的球场近6成的座位坐满了观众,如此高的上座率在一线城市也难得一见。
但这座“见识”过不少高水平比赛的城市,却面临着足球热情无处释放的尴尬。无论是1997年孕育着职业队萌芽的包钢带钢队,还是10年后引入的西藏惠通足球队,或是去年搬迁来的原沈阳东进队,解散、退赛、降级……对足球始终充满渴望的内蒙古,却难以孕育出一支土生土长的职业队。
对此,前内蒙古足球队队员老高感触颇多。“我退役这20多年,足球运动没有根本性进步,以前很多省份有自己的足球队,但走职业化道路以后,成绩差的队伍就‘下马’。接着是各地一窝蜂地办足球学校,可没几个活得下去。”
此外,足球文化的孕育、本土职业队伍的培养等难题依然无解。一场国际比赛无法解决这些难题,中国足球的解药何在?青少年球队的现状一方面让我们感叹有热情是好事,另一方面也遗憾仅有热情还是不够的。基层对足球运动的热情如火与得不到足够关注和系统培养的青少年球员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中国足球始终“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最大敌人。足球人才需要长时间培养,而我们目前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国外青少年球队的教练都很优秀,专业水平很高。但我们国家就差得多,基层好教练太少,”老高说。
“回头看过去,现在的足球热情还没二十多年前高,街头巷尾也看不到踢球的孩子了。”目前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老高已经与足球渐行渐远。
从曾经只能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看到国足的国际级比赛,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合肥、昆明等城市的名字也与国足挂上了钩。不断落户二、三线城市的足球国际赛事,仅仅点燃了一星半点的“足球之火”,能否在基层形成一场燎原之势?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特约记者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