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影响力大不如前 表面红火投入回报微乎其微

2013年02月23日10:26  钱江晚报

  本报记者 卢俊和

  春节一过,中国棋院上上下下都开始忙碌起来,因为这一段时间赛事实在是太频繁了。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LG杯世界棋王赛的决赛、黄龙士双登杯世界女子围棋擂台赛、理光杯八强赛在韩国首尔、江苏姜堰、北京几乎同时打响,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应氏杯决赛后三局又将在上海拉开战幕。

  这么多赛事,看着确实热热闹闹,可说来奇怪,翻翻各地报纸,有关消息寥寥无几。问问各位爱好者,没几位说得上个道道。这也许正是当前中国围棋发展的一个剪影,它的影响力确实大不如前了。

  新世界冠军诞生,媒体反映平平

  提起时越这个名字,不知当下有多少人知道?在刚刚结束的第17届LG杯世界棋王赛三番棋决赛中,这位河南小伙子2:0零封韩国棋手元晟溱,成为了中国的第十位围棋世界冠军,同时还直升为九段。但令人感到有些诧异的是,这样的消息除河南当地外,各地媒体都只是一笔带过。

  同时间进行的三国女子擂台赛,虽然央视好不容易做了直播,但在其他媒体中却更少消息。至于古力在理光杯闯入四强,则完全不可能入了各家媒体的法眼。而在此之前,江唯杰、周睿羊[微博]两位90后先后夺得世界冠军,同样没有引起关注。

  且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微博]在中日擂台赛上狂刮旋风,从而带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围棋爱好者的火爆,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省著名国手马晓春[微博]、俞斌先后夺得世界冠军之后,全国各地媒体可谓为之疯狂。本报一位亲身经历过的老记回忆说:“那个时候,他们完全是被看作英雄的,而普通人就算不会下围棋,茶余饭后不聊几句围棋都不好意思。”

  说起来,记者见证了围棋最后的疯狂。2005年,常昊[微博]首夺应氏杯,观战室里人满为患,大家没地方坐就站着看了九个半小时。时过一个月,周鹤洋与李昌镐在长沙争夺春兰杯,全国各地一下子去了一百多家媒体。此情此景,如今在各个赛场已经是完全看不到了。

  表面红火之下,是投入的回报微乎其微

  粗粗一数去年一年的围棋赛事,大家也许会吓一跳。目前世界大赛有六七个,围棋联赛持续半年多,国内大赛也有不少,而且奖金一个比一个高。要是再加上各地办的各类邀请赛,目前中国棋手尤其是一线棋手能参加的比赛,真有点数都数不过来。难怪中国棋院的管理层和一些竞赛组织者,几乎就没有安心在家的时候。已经退下来改任虚职的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告诉过记者,他至今仍然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各地奔波。

  按说像王汝南这样不辞辛苦在各地推广围棋,围棋应该更加深入人心才是。事实上呢,却有得一说。确实,如今各地办赛愿望强烈,前些日子有家江苏企业想创办一项新的世界大赛,其要求的赛制颇让棋院管理者为难,因为中国棋手实在有些排不开日程了。然而,这种红火的市场后边,却是日益平淡的爱好者关注。真当你走进各个围棋赛场,你会发现场内场外有时几乎没有一位棋迷。

  有圈内人士很自豪地说:“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地方想办围棋赛,赞助商还都不求回报,说明围棋发展很红火。”听着似乎是这么一回事,可细一想,可能是各地政府和企业想通过围棋做一些精神文明建设业绩。再往深了了解一下,这些地方官和企业家,十有八九都是当年在中日擂台赛期间迷上围棋的爱好者,如联赛赞助商金立手机的老总、建桥杯创办者都是如此。出于个人的热爱,他们积极办赛 却不求回报,也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市场带不来太多的利益。而没有利益的投入,从来都不是健康的市场机制。假以时日,这一拨人离开之际,会不会让当下这种表面的热闹也随之偃旗息鼓呢?

  做足普及工作,才是长远之计

  昨天在微博上有一段几分钟的视频,是美国围棋协会拍的宣传片《围之棋》,其中既涉及围棋的文化,也介绍了在美国的围棋发展状况,片中一位华裔少年说得好:“我们就是为了玩。”

  就因为这个,在日益看好围棋的欧美国家,他们把围棋的推广更深入地面向了普通爱好者,组织各种各样的有趣活动,让大家在玩乐之中体会围棋之妙。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现在太过于看重围棋的竞技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也许,过于看重竞技性,就会过于看重竞技围棋表现的虚华。事实上,如今全年赛事那么多,真正受益的还只是职业棋手中最顶尖的那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职业棋手根本没机会上场。

  前些天曝出一则新闻,说是世界第一人李世石又生退意,说是想在两三年间彻底退出职业围棋,转为赴美做围棋推广活动。在部分人看来,很是为之惋惜,但在记者看来,这正是李世石与众不同之处,高明得很。作为顶类棋手,李世石明白塔尖需有坚实的塔基之理,要想让这项带有竞技性的东方艺术长久生辉,就必须尊重最普通的爱好者。

  和所有曾经经历过类似辉煌的项目一样,围棋也只有放下身段,重新走出象牙塔,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