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赵晶晶 体育圈人
当下火热的校园足球,它的出路和痛点是什么?
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但如果没有一线从业经验,是很难给出一个专业见解的。近日,在中青马承办的CIYF第二节青少年足球论坛中,中国足球资深评论员张路指导,就校园足球这一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近日,第14届斯迈夫全球体育产业大会暨国际体育消费展在北京举办,由中青马体育承办的CIYF第二届青少年足球论坛中,与会嘉宾在论坛上就校园足球健康生长周期、社会机构参与校园足球的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其中张路作为中国资深足球节目评论员以及北京市校园足球协会副会长,对校园足球面临的痛点以及学校如何与社会机构结合发展校园足球进行了精彩分享。
校园足球的三大痛点
痛点1:概念不清
业内人士无论谈论校外足球培训机构还是校园足球,一般都会混淆:青训、校园足球、草根足球的概念。
首先,少年是针对13岁以上的孩子,青年是针对16岁以上的孩子,儿童是针对6-12岁的孩子,儿童和青少年的任务不同,足球培训不能只提青训,不提儿童,一定要将二者分开对待。
其次,青训和校园足球是两码事,青训的任务是提高,培养精英,校园足球则是做普及教育,让广大孩子享受足球的乐趣,正如领导所说: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而这四句话也为校园足球指明了工作重心。
既然选定做足球普及工作,就需要向国际优秀的足球普及机构学习,其中国际足联草根足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鉴,其面向的年龄层以及工作任务非常清楚,即针对6-12岁儿童普及足球运动。我国校园足球同样需要先明确目标,然后制定准确的任务和实施战略。
痛点2:当前校园足球的目标不够明确
有些学校在普及足球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做培养优秀球员的工作。据悉,全中国每年职业队能够吸纳的的球员不会超过200人,很少孩子能够真正成为优秀球员。
当前也有不少校园足球普及者另辟途径,将学习足球的目标与高校结合,也就是通过足球特长生降低孩子进入高校的门槛,然而事实是高校一年能吸纳的足球特长生不超过2000人。
倘若为了普及足球,号召几百万,几千万的孩子踢足球,最后只是让孩子当普及足球工作中的“分母”,结果可能是足球没有踢出来,学习也没有跟得上,孩子和家长也没有理由报名踢足球,当前足球尚未在校园形成大规模普及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观点的合理性。因而要想普及校园足球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倘若校外足球培训机构转变不了“培养精英”的观念,就没有道理进校园做普及的工作。
校外培训机构必须要清楚,校园足球是教育,目的是立德树人、让孩子通过踢足球获得身心的健康,而非培养足球尖子生。
痛点3:足球普及目标和评价机制不符
很多足球特色校本着普及的目标开展足球运动,但最终汇报工作时却以比赛成绩的高低、输送足球尖子生的数量作为评价校园足球的普及情况。
足球普及目标和评价机制的不符,也是校园足球难以真正普及的关键因素。
真正的足球普及评价机制应该着眼于孩子身体健康测试的合格率、优秀率、身体素质(肺活量、身高、体重)、近视率等指标的测量,这些指标与国家推动校园足球、学校体育的目的挂钩,国家是希望借助体育活动降低孩子的肥胖率和近视率,提升孩子体质健康。足球培训从业者可以在这一块进行深度挖掘。
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校园足球?
1、小学阶段不要组建校队、不要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比赛,同时切勿以校队的形式阻碍给更多孩子运动的机会和可运动的空间,切勿频繁组织足球赛事消磨孩子兴趣、占用孩子时间。
中国校园足球可以参考日本、欧洲的校园足球,其没有在小学阶段组织赛事也可以将足球这项运动普及到全国,这得益于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以普及为目标,以兴趣教学为导向。另外,国际足联草根足球所推崇的小场地、自由游戏的足球训练方式——没有教练和裁判,孩子进行自由玩耍,也值得我国从事足球培训的业者学习。
2、校内做普及,校外做提高,蛋糕要分着吃。
目前在足球培训链条中,现金流水最好的集中在小学阶段,很多校外培训机构进入校园想要分一杯羹,而有些校外培训机构以培养精英和尖子生为目的,这对于普及校园足球有害而无利。
校外培训机构在进校园前应以足球普及为目的,切忌用专业眼光评判校园足球的开展形式和赛事活动。只有足球培训市场这一整块蛋糕做大,足球培训业者才能分得更多,前期校外培训机构尽量不要大包大揽,需做自己擅长之事。据了解,8%-10%接受过足球普及的孩子都会转化成校外足球培训机构的付费用户。
3、目前大多足球俱乐部的教练基本技术和战术没有问题,但缺乏对运动生理、运动创伤、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而校外培训机构在培养教练时,不单要注重其基本技术的培养也要全方位进行培训,确保教育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