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反对以奥运周期规划中国篮球 选帅先看风格

2013年02月26日06:50  东方早报

  在2009年末,姚明成为上海男篮老板之后,所有人都在关注他是否能够为联赛带来改变。在2010年,姚明首次作为球队老板,接受了参加了央视二套《对话》节目的录制。在采访中,姚明自信满满地表示要把NBA[微博]先进的理念带到CBA[微博]:“我们目前有不少秘密武器,比如技术方面的,包括战术的分工,这些都是从NBA那边学到的,整个团队形成一个很好的默契。” 但3年过去了,姚明的努力似乎没有收到很大的成效,在外界看来,上海队更需要的是CBA化。对此姚明表示方向没变,只是手段换了,“这个过程我们要适应,没放弃当初的意向,只是改变了一些手段而已。我们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更好地执行,为这个联赛发展做出贡献。哪怕我是一杯滚烫的开水,但是被倒入一桶冰水,也会变成凉水的。”

  关于外援

  这个赛事是为了球迷朋友的文化生活而举办的。维持这个比赛的质量当然需要高水平外援的加入,从而引得关注,需要赞助商的投入去维持这个联赛。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外援政策哪怕比现在再开放一点都没有问题。我们烧钱买球员,烧的钱多不代表球员的水平一定就达到要求。我们看到很多外援在CBA不适应,回NBA又能打上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以说球员的水平并不是跟价格直接划等号的。

  我愿意花耐心和时间去把上海男篮做成百年老店,但作为一个投资人,每年2000多万的投入我确实很焦虑,这不是2000块。我是中国篮球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感觉这是我应该尽的一份责任。当然我希望我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可以为中国篮球的将来做一些事。谁都是烧的真金白银,每一个CBA的参与者,他们都是用的自己的真金白银。没有人可以要求他们去做更多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企业的钱,不是老板自己的钱。

  关于中国男篮

  中国篮球最吃亏的地方就是不能摆脱四年周期,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大大超过四年周期。当你老以四年周期为目标,就不能去选择长期的发展。可只有长期的发展,回报才是最丰厚的。我反对以四年周期去决定中国篮球的步伐。篮球不应该受到哪个运动会、运动比赛周期的限制。当然这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这个周期去布置训练和发展计划的话,是没办法发展好这个运动的,我们到底是喜欢这个比赛,还是喜欢这个运动。

  从休斯敦回到上海之后,姚明没有来得及多做休整,就赶到广州参加CBA全明星赛。在广州的两天,姚明参加CBA投资人会议,参与联赛的讨论,还观看了全明星的星锐赛,这是他第一次作为观众来到全明星的现场。在做客一家网站的聊天室时,姚明就联赛、俱乐部的发展以及中国男篮的选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水平和价格不能画等号

  全明星周末,姚明自己到现场去看了星锐赛,他说这个比赛让大家可以看到联赛未来的力量和一些新鲜的面孔,但是也面临着尴尬,“很多人(在联赛中)上场时间太少了。像大家熟悉的高尚[微博]、李慕豪[微博]等,虽然大家都很熟悉他们,但却很少能在球场上看到他们。”其中的原因,姚明认为是多方面的,一是为了球队成绩,主教练在关键的比赛中不太会给新人更多时间,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外援过多的出场时间压缩了新人的出场机会,“我们的外援都是空降的,我们不太可能看到一名新人慢慢地成长为巨星的过程。这在目前中国联赛这环境下,是不太可能的。”

  毫无疑问,CBA很多球队对外援的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姚明认为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联赛的目的,“这个赛事是为了球迷朋友的文化生活而举办的。维持这个比赛的质量当然需要高水平外援的加入,从而引得关注,需要赞助商的投入去维持这个联赛。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外援政策哪怕比现在再开放一点都没有问题。但看看NBA,NBA并不是因为他们钱多,也不是因为这个国家年轻球员多而成为最高水平篮球联赛的;而是层层的选拔、激励、包括淘汰,最后形成这样一个高水平联赛。我们现在相对来说,属于照抄的环节,但是很多环节与我们国内不是很匹配的。如果单单追求比赛质量的话,就是烧钱。你可以说我们请高水平外援,但是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培养。如果要是纯烧钱的话,那我们CBA的竞争对手直接就变成NBA了。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会输掉好几条街。CBA要有所发展的话,应该和NBA做出差异化。要寻找归属感,地域性的归属感。上海的球队要在上海有归属感,北京的球队要在北京有归属感,山东的球队在山东有归属感,依此类推。 ”

  对外援的普遍依赖也造成很多球队在外援身上不断烧钱,姚明认为烧在外援身上的钱多,并不能说明这个外援的水平就有多高,“联赛的工资没有和联赛的收入直接挂钩。从商业角度来说,假如我开一家店的话,我的营收跟我的成本一定是直接挂钩的。而我们现在完全不是这样,很多队的支出大于营收,但为什么还能持续发展,这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在里面。如果你做一件事时不计成本投入的话,你只会得到一个递减的效果。另外一个球员的价值不完全是由他的水平所决定的,也由市场决定,水平是决定市场的其中一个因素。简单来说,比如你我都两天没吃饭了,但这有一个馒头,我们都会为这个馒头付出死的代价。但在吃的东西比较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吃这个吃那个。我的意思是,我们烧钱买球员,烧的钱多不代表球员的水平一定就达到要求。我们看到很多外援在CBA不适应,回NBA又能打上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所以说球员的水平并不是跟价格直接画等号的。”

  江浙沪可设置背靠背

  这个赛季,CBA在赛制上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在外界看来,CBA目前依然赛期太短,赛制强度太大。这个赛季,CBA常规赛为34轮,每队如果打不进季后赛,那么一个赛季要打32场比赛,一周三赛,基本上集中在周三、周五和周日,周二和周日下午四点会有少量比赛。这样就是一支球队两周要打6场比赛。姚明认为CBA还可以在赛制上做出更大的改革,他也承认目前联赛赛制强度太大,还可以进行调整,“我认为赛制强度太大了,一周3场比赛,一般是周三(周二不打的话)、周五、周日,这样算的话,两周就要打6场比赛。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在交通远比我们发达的NBA,平均两周是7场比赛,我们是6场。但很多球队去打像新疆这样的客场,距离又都很远。而像江苏、浙江、上海这些地方,相互之间的通行都是低于4小时车程的。”

  关于赛程,姚明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江浙沪之间,可以设置一些背靠背的比赛,“我的想法是,两周5场比赛也许会更科学。有一些背靠背,可以不用一天就把所有比赛都打完了,这样我们每天都可以有比赛看。比如说我除了喜欢看上海队的比赛,也喜欢看八一队的比赛,赛制优化之后这两队比赛我就有可能都看得到。但现在迫使我去做出一些选择,是看上海队还是看八一队的比赛,除非八一队和上海比赛。错开比赛对球迷也是很有利的。这样的话,我就不用增加比赛场次而把赛季拉长3周左右。”

  姚明说一支球队每个常规赛季的比赛在40场比较合理,“比赛错开,虽然轮次没有增加多少,但是观众看到的比赛场次是增加的。可以重复曝光,其实周二和周三都有比赛,就是这样一个改良的措施。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这一点上加大改革的步伐。”

  2000万的投入让我焦虑

  这个赛季,上海男篮取得了联赛倒数第二的成绩,在姚明接手球队的4年里,这是最差的成绩,外籍主教练帕纳吉奥也在常规赛中途下课。赛季前,上海男篮与大将军阿里纳斯[微博]签约,外界对其的期望值极高,然而整个常规赛,阿里纳斯大部分时间都因为伤病作壁上观,上海男篮也不得不长期单外援作战。不过姚明认为,球队的成绩不好,并不能怪阿里纳斯,“如果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阿里纳斯受伤上,我认为这有些太不公平。其实阿里纳斯是个非常职业的运动员,人也比较好相处,受伤不是任何人的意愿。他需要有一个地方去展示自己,打得开心。他的受伤对我们实力上有打击,信心上也是有打击的。有些损失不是账面上看得出的,队里边有很多年轻球员,失去一名主力对他们的信心也是打击。心理上有负担,有些有实力的球员也会发挥不出来。这一点,我们不能完全去怪阿里纳斯,后来刘炜[微博]也受伤了,共同缺阵有五六场,轮流缺阵有七八场,这样半个赛季都过去了,不像NBA有82场比赛,这里输一场相当于那里输掉两场半。DJ。怀特也是非常敬业的球员,他是值得我们感谢的球员,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去鼓励我们的球员。其实他是个年龄很大的球员,听说他和凯尔特人签了一份10天合同,祝他好运。”

  一直以来,姚明都表示要将上海男篮做成百年老店,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姚明愿意花耐心和时间去做这些事情,但是作为投资人,每年2000多万的投入和过低的回报也让他有些焦虑,“作为一个投资人,我确实很焦虑,这不是2000块。我是中国篮球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感觉这是我应该尽的一份责任。当然我希望我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可以为中国篮球的将来做一些事。谁都是烧的真金白银,每一个CBA的参与者,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都是辛辛苦苦通过自己的企业挣来的。没有人可以要求他们去做更多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些是企业的钱,不是老板自己的钱。”

  从接手上海男篮开始,姚明和他的团队就希望把NBA先进的理念带到CBA,但是在外界看来,上海队更需要的是CBA化。对此姚明说,“这个过程我们要适应,没放弃当初的意向,只是改变了一些手段而已。我们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一些手段可以更好地执行,为这个联赛发展做出贡献。哪怕我是一杯滚烫的开水,但是被倒入一桶冰水,也会变成凉水的。”

  找教练先看风格

  尽管姚明不再是中国男篮的现役国手,但是他永远是中国篮球的一分子。对于正在甄选的中国男篮新任主帅,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选哪一个,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思考,我们想成为什么样子。欧洲有欧洲的风格,美国有美国的风格,大洋洲有大洋洲的风格,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有自己文化的存在。我们可以引进他们的战术、训练手段,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引进的是他们的篮球氛围。我们首先讨论的是我们的篮球氛围是什么,篮球认知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去讨论选什么样的教练,先去问我是谁,然后再去问谁适合我,而不是去问我是谁。”

  和中国很多体育项目一样,过去中国篮球通常也会以一个奥运周期当做发展的目标,姚明说,这种做法自己并不赞同,“中国篮球最吃亏的地方就是不能摆脱四年周期,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大大超过四年周期。当你老以四年周期为目标的话,就不能去选择长期的发展。可只有长期的发展,回报才是最丰厚的。从我个人来说,我反对以四年周期去决定中国篮球的步伐。从原则上来说,篮球不应该受到哪个运动会、运动比赛周期的限制。当然这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按照这个周期去布置我们的训练和发展计划的话,是没办法发展好这个运动的,我们到底是喜欢这个比赛,还是喜欢这个运动?”

  早报记者 张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