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赛从火热到低迷3阶段 中国足球发展史重要标杆

2013年05月07日12:17  足球

  记者贾蕾仕北京报道 从1994年中国举办国际商业赛事开始,至今已有20年,中国举办的商业赛事已经走过了友谊赛、商业赛到品牌赛事三个阶段,从中国队与俱乐部的赛事,到现在举办超级杯,中国商业赛事的演变也成为了中国足球[微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标杆。

  中国的商业足球赛事最火爆的时期应该从1994年算起,由中国队4比2击败当时意甲冠军桑普多利亚队,这场带有历史意义的比赛掀开了商业赛的序幕,但是尽管当年举办的多场比赛都是“只赚人气不赚钱”,并不是名副其实的“商业比赛”,只能算是“友谊赛”,卖的门票不贵,反倒给了客队高昂的出场费,主办者只需要看到狂热的观众坐满体育场。

  甲A时代,商业赛都是以政府行为为重要力量,挣钱并不是唯一目的。中国队连续两年对阵桑普多利亚都是通过总局和北京市政府联系举办,随后北京国安[微博]队连续击败AC米兰[微博]、阿森纳[微博]、弗拉门戈等队,只留下了“工体不败”的口号,在商业上毫无作为。

  2003年和2004年间,“龙马大战”、中巴之战、曼联[微博]击败上海申花[微博]这三场比赛让举办者了解到商业比赛的真正含义,其中“龙马大战”创下了3000万的票房,排在中国足球商业赛的首位,上海申花对曼联的票房则是2800万,是第二高票房纪录,这三项比赛中组织者都尝到了盈利的滋味,也成为很多商业赛举办者的目标。

  现在北京已举办意大利超级杯、“圣殿杯”等比赛,合力万盛还拿下了法甲超级杯等比赛,同时更加看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赛事”,这些高水平赛事标志着中国举办商业赛事进入第三个阶段。过去举办的商业赛事更多的是过来圈钱,而且球队不会用全力比赛,意大利超级杯和英超亚洲杯目的就是承办一些有竞技性和重要价值的比赛。

  过去几年中国足球状态低迷,商业赛成为国内足坛亮点,而举办国际商业赛外界更看重能否盈利,在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场馆的闲置被外界质疑,2009年举办意大利超级杯不仅是市场行为,更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宣传功能的形象赛事,超越了市场本身。

  今后各赛事运营商都在策划成立自己的赛事品牌,以中奥延旭的圣殿杯为例,王树延是希望打造出延续性强的体育赛事,并注册了“圣殿杯”的商标,王辉也希望能够设立一项高奖金的赛事,刺激更多的豪门球队到北京打高水平比赛,做出一如美国“挑战杯”的比赛,“有奖金刺激,大牌球队和那些球星更愿意出场比赛,也能够为新赛季演练新阵容,有让媒体炒作和外界关心的地方,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

  但是进入2013年来,由于商业赛事成本过高,加上市场运作不规范,商业赛事从去年的火爆滑落到今年步履艰难,作为国内商业赛事热点的北京同样没有商业赛事落地,这让进入第三阶段后的中国商业赛事陷入低迷。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