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引进的家畜以马居多。马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役畜而且是衡量武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永隆二年 681年唐朝监牧的马死了18万匹,后来的史臣在评价这件事时说“国将危殆”。可知马在当时对于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意义。引进外来马不仅意味着唐朝国家控制马匹数量的增多 而且对唐朝马匹品种的改良也具有关键的意义 所以唐朝对于马的引进非常重视。唐朝外来马主要是从中亚昭武九姓诸国与大食国引进的。
唐朝人非常重视官马品种的改良而外来马也在唐朝官马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马是西域诸国与唐朝贸易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唐朝并没有满足西域诸国“贡马” 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前往西域购求良马。如贞观十五年 641年唐太宗遣使往西域册立西突厥叶护可汗,使节未还 “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徵虽然就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是主旨并不是反对购马而是如何使“诸国之马 不求自至”。
大食市马使燕王市于骏骨伯乐顾之龙马遂使三军迎送万里循环荣宠是加。说明这次前往大食市马的规模是很大的。“大食市马使”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唐朝政府对于马匹品种改良的重视。引入战马之外唐朝引进最多的马匹是所谓的果下马即专供贵族赏玩骑乘的小马。据唐人“果下”的意思是这种马很矮可以骑着在果树下行走。但是据现代学者研究可能是某种外来语的译音。果下马多由新罗国贡献。
贞观年间唐帝国外域贡马、俘获战马、互市买马和随宫厩马四条不同途径进入中原的“胡马”。 唐朝人相信龟兹与康国都出产龙种马,大食国的马能通人语。太宗的“六骏”来自突厥与突厥汗国控制下的西域诸国,从马种学上分析六骏的来源产地在骏马类型、体质结构、杂交特点以及外观造型诸方面论证六骏中至少有四骏属于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
“拳毛騧”应源于“权于麾”国的大良马
“什伐赤”应是突厥高级官号“设发”命名的坐骑
“白蹄乌”应是一区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突厥语“少汗”应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
“特勒骠”的“特勒”是突厥常用的一个官衔
“飒露紫”还原为“沙钵略”,含义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
“青骓”来源于突厥文,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
唐时女子骑马很普及,唐初时女人出门都戴一种长及脚面的面纱,将整个脸和身体都掩盖在面纱下面,很像现在穆斯林妇女的打扮但没多久此种装扮就不流行,开放的大唐女人喜欢戴一种可以露出脸的宽檐帽骑着马出门,连皇帝下诏都无法禁止,再过不久干脆就穿男装出门。武则天就曾当过宫廷女子马球队的队长,唐时妇女骑马之风很是盛行。《新唐书》车服志中:“初,妇人施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颈,坐担以代车。命妇朝谒,则以驼驾车,数下诏禁而不止。武后时,帷帽益盛,中宗后,乃无复矣。宫人从驾皆胡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如奚、契凡之服。” 《全唐诗》花蕊夫人《宫诗》有描述宫女初学骑马时的情景:“殿前宫女总纤腰,初学鞍骑怯又娇,上得马来才欲走,几回抛抱鞍桥。”
因为骑马使得贵族庶民都好胡服胡帽,唐时服饰受胡风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为适合骑马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裤子--死裆裤。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天宝时杨贵妃每当骑马时则宦官高力士执辔授鞭。外戚杨国忠有时与虢国并辔入朝,挥鞭走马。中唐宰相裴度:“满城驰逐皆求马 ”《纂异记 ·鲍生妓 》曾载“爱妾换马 ”之事 ,那匹被换的马名叫 “紫叱拨 ”,与天宝年间西域的一匹贡马同名 。此据唐时李冗《独异志》说典故源自北魏时曹彰生性风流倜傥;有次遇到一骏马喜欢非常,怎奈马的主人爱惜这马不肯出让。曹彰就说可以用他的一貌美妾换之。马的主人于是挑曹的一美妾,曹彰用妾换得骏马。
唐人与宋人的妾一般都是指色艺俱佳女子,是古时文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必需品 ”。而马的重要性则超过妾,马已不再是单纯的家畜,而是心灵相通的精神伴侣。在唐代不是从主人的身份推测马的价值而是由马的气质估量主人的地位。在唐代鞍马绘画中,鞍马一般都不是处于点缀背景的位置,而是处于与主人同等重要的位置。
即便独处一隅牠们健硕的体型足以显示一投足即万里之势的气质 。不靠夸张动作来展示骨力的强健,也不靠拟人化的动作来传达丰富的情感就具呼之欲出的艺术感染力尽显气韵之美 。唐时规定工商、僧道、贱民不能骑马,但当时从事工商业的大部分是西域胡人,他们虽没贵族身份但非常富裕更有部分人本来就是自西域来唐贩马的有骑马风俗也有实力买好马。因此规定非但没有起到禁止的作用,还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唐律》还规定在没有任何公私缘故的情况下,在街道与巷子的人群中快速驾马或者驾马车的事主将处以用竹板或者荆条打五十次脊背处罚,唐太宗因听说脊背是人的经脉聚集处而大发慈悲,改为打屁股。
初唐时西域盛产名马,犹以黑衣大食出产的马品种为最。唐太宗考虑用重金购买黑衣大食名马装备唐朝的骑兵,但每次都遭到黑衣大食的拒绝。开元年间一个波斯商人对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说:他愿意带着中土的母马到大食,用那里的良种公马交配,等母马怀孕后再带牠们回来就可以得到大食的优良马种。高仙芝听后认为此法不错,就按波斯商人说的行事。之后波斯商人把受孕后的中土母马带到高仙芝处。母马大都顺利的产下马驹,小马驹长成时果然体格雄健。高仙芝看后大喜给小马驹取名“唐骏”,到马驹长大后都做为军马,而军队中的旧马几被淘汰。高仙芝给予波斯商人以重金酬谢。
此后高仙芝率大唐联军马步军三万长途奔袭征讨大食,大食发动属国共二十万众对抗唐军的进攻。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怛逻斯战役打响。战役初唐军步军骁勇善战拥有杀伤力极大的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角弓弩射程二百步,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大食军队明显势弱。唐军以强攻硬弩射退大食军队七次猛烈进攻,双方苦战五天。但由于大食军人数众多,唐军不能取胜逐渐开始转向劣势。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戈向大食。大食军队依仗人数远远大于唐朝军队采取前后合围,此时大食军队的马匹方面占绝对优势,大食以骑兵为先锋猛烈冲击唐军的中心。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唐军的骑兵马一接近大食战马就战栗发抖畏缩不前。此役大食军完胜大唐军,高仙芝只带有千余人借助夜色的掩护才得以逃出。
收兵后的高仙芝不甘心想进行反击。但在副将李嗣业的劝说之下才放弃出兵。此战唐军遭到重创,高仙芝后来得知;波斯商人言而无信欺骗高仙芝。用山间野驴与高仙芝提供的母马进行交配,根本就不是黑衣大食的良种公马。高仙芝盛怒下屠杀军队中所有的假唐骏,实为马骡。高仙芝到处找那波斯商人如石沉大海般找不到。此事见《开元逸要》记载。
此怛罗斯战役中被大食人俘虏的唐将士中的工匠、手工业者随后加入到大食的生产行列中。《经行记》的杜环就是在这次战役被俘到大食的,他在大食国又看到唐画匠京兆人樊淑、刘泚,纺织匠河东人乐了、吕礼等。中国的工匠将造纸、丝织等技术西传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非洲。(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一带曾被称为“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帝国。公元 6 世纪七世纪土耳其拜占庭帝国大约是唐朝时,阿拉伯半岛建立大食国 大食国。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人迅速控制阿拉伯半岛、埃及、波斯全境与北非 地中海 阿拉伯半岛、埃及、波斯、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于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公元 661—750 年)时期大食势力达到极盛;东至中亚当时中国西域的葱岭、西到濒临北非帕帕尔人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南欧巴斯克人、葡萄牙、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及地中海各岛屿都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疆土。)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仍然控制着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即派人来与唐讲和。唐朝与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怛罗斯之战后中的四十七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十七次记录,自战后的六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四次,见《册府元龟》记载。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阿拉伯贵族又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征服暸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暸安达卢西亚。
由于黑衣大食曾占领安达卢西亚又与唐朝多有马匹交往,那么看唐时的马与安达卢西亚马或多或少有些许关联的。以现在存世的唐三彩马与现在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相比较:唐代的马关节 、肌腱的轮廓明显、皮肤较薄、被毛短细、性情活泼 , 动作敏捷 。头颈与躯干的结合匀称协调、躯干粗实、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结构紧凑、非常适合于骑乘曰:既杂胡种 ,马乃益壮。现在看来唐马很肥与当时胡种马的引入有着密切合直接的关系。从唐时的绘画与三彩陶马看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极为接近。安达卢西亚马有着贵族式的长相,有力而覆盖浓密鬃毛的项部头部中等大小,从侧面看为直头或者略微呈凸头。
中长型的耳朵极富表情且灵活;眼睛大而灵活呈三角形,眉骨突出但不超过额鼻所形成的平面,杏仁状鼻孔不凸出;下颌部饱满、少肉,长而呈适度弓形的下颌缘线。肩长而富于肌肉,倾斜而富有弹性;上臂强壮且角度好;前臂有力,中等长度;前膝发育良好,轮廓清晰;管部长度比例适合,外形良好,筋腱充足;球节轮廓清楚、明显,距毛稀少;系部外形、角度、方向良好;蹄强壮,大小适当,发育良好。股部肌肉丰满,臀部略弓,富于肌肉;飞节强壮、宽且清楚;趾关节以下同前肢;腿长,肢势正常。这些特征都与唐三彩马的形象相符,而唐三彩马应是唐时马匹的真实写照,再有留存至今的唐时马匹绘画中马的形象无一不是丰盈健硕。由此唐马与安达卢西亚马之间应是存在必然关系的。
在《唐代马政》书中按胡马的产地分为四大类:北部地区( 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带)骨力于马、 结骨马( 又称坚昆马、 黠戛斯马)、 悉密马、 拔曳固马、 同罗马、延陀马、 仆骨马、 阿跌马、契马、茁羽马、突厥马、蹄林州匐利羽马、 迥纥马、俱罗勒马、阿使德马、思结马、斛薛马、奴刺马、苏农马、闼阿史德马、拔延阿史德马、舍利叱利马、阿史那马、绰马、贺鲁马、浑马、胶马国马、大汉国马共二十八种。西部地区(青海、甘肃、宁夏、新疆,中亚、西亚一带)葛逻禄马、康国马、匐利羽马、契菇马、奚结马、康曷利马、沙陀马、吐火罗马、东安国马、吐谷浑马、大食马、突骑施马、鼠尼施马、俱密马、处密马、党项马、骨咄马、石国马、东曹国马、于阗马、识匿马、拔汗那马、可汗那马、西曹国马、史国马、米国马、 谢飓国马、施拔斯单马(波斯马)、西突厥马共二十九种。 东北地区(河北北部、东北三省、朝鲜一带)契丹马、奚马、室韦马、渤海袜韬马、新罗果下马、百济果下马、新罗小马、高丽马共八 种。西南地区(四川西部、云南、西藏、印度带)天竺马、吐蕃马、南诏马共三种。地区不详十种;余没浑马、赤马、葛罗枝牙马、阿艳马、安慕路真马、安赊和马、处茁山马、丹州马、苏颉利发屋兰国马、热马。
唐朝政府禁止工商人骑马;“乾封二年二月,禁工商不得乘马。”但禁令只是一纸空文“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恣其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最为僭越。”由于马匹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需要,唐朝私人养马极为兴盛,是唐马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族官宦饲养大量私马。唐太宗子越王李贞“在蔡州,数奏免所部租赋以给人心,家僮千人,马数千匹。”太平公主在开元初被诛时“籍其家,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於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官僚裴冕“性本侈靡,好尚车服及营珍馔,名马在枥,直数百金者常十数。”《新唐书》兵志载:“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贵族为设置私人牧场大肆侵占国家与农户土地。为抑制土地兼并天宝十一年玄宗令:“两京去城五百里内不合置牧地,地内熟田仍不得过五顷以上、十顷以下,其有余者仰官牧。”唐朝规定,每匹驿马国家配给牧地二十亩,按此标准计算,则两京五百里内私人可以占有养五十匹马的熟地。
唐民间富人也大量养私马“盘禾安氏有马千驷,怙富不虔。”《太平广记》于远篇:“邺中富人于远者,性奢逸而复好良马,居第华丽,服玩鲜洁,拟于公侯之家,常养良马数十匹。”
唐农户养私马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农民要服兵役,府兵被征点服役所需戎器驮马锅幕糗粮均须自备。《唐六典》兵部载:“凡差卫士征戍镇防,亦有团伍,其善弓马者为越骑团,余为步兵团,主帅以下统领之,火十人,有六驮马,若无马乡,任备驴、骡及牛。”“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唐规定军马由官府给钱购置或供给监牧马,后来“诸州府马缺数稍多,既合官填,复须私备。”唐代农民普遍养私马。
唐代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为私人养马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唐六典》太仆寺记载官马每天的饲料数量。闲马每匹草一围、粟一斗、盐六勺。监牧马春冬季节每匹草一围、粟一斗、盐二合。唐代官奴婢口粮标准则为:“其粮丁口日给二升、中口一升五合、小口六合。诸户留长上者丁口日给二升五合、中男给二升。唐代养马谓之:“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没有繁荣的社会经济要产生大规模的养马业是不可能的。
为发展社会马牧业,唐朝政府制定鼓励民间私人养马的政策。唐朝初年,魏元忠上疏要求朝廷支持发展民间养私马:“师行必籍马力,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臣请天下自王公及齐人挂籍之口,人税百钱。又驰天下马禁,使民得乘大马,不为数限,官籍其凡,勿使得隐。不三年,人间畜马可五十万,即诏州县以税口钱市之,若王师大举,一朝可用。”魏元忠的疏奏得到唐高宗的重视。唐玄宗即位后积极发展国家监牧养马的同时也重视发展私人养马,革除妨碍私人养马的弊政。
唐初武德时实行按资产把户分为三等,不久改为九等按户等交税。官府定户等时把私人养的马作为资产,私马多户等就升高,户税增加负担从而挫伤农户养私马的积极性。州县有邮递军旅之役,官府总是加在养私马户人家对养马户来说更是一种灾难。唐玄宗针对“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骑射之士减曩时”的情况于开元九年下诏规定:“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贴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资。”“若要须供拟,任临时率户出钱市买。”唐玄宗的措施减轻养私马户的经济负担调动农民养马积极性,促进唐代马牧业的发展。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攻入长安。唐太子李亨至彭原又募得甲士四百,率私军以助军。至平凉郡阅监牧公私马,得数万匹,官军益振。
建中元年唐德宗在战乱后,仅在关辅地区一次就市马三万余匹。可见唐朝前期私人养马业是何等的兴旺发达。唐朝前期马牧业空前繁荣发达是由于马匹在国防军事、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唐朝统治者高度重视马牧业生产组织与制定系统完整的马政机构与制度,建立规模宏大的监牧基地大力开展对外马匹贸易,采取鼓励养私马的措施政策。自西晋末年大量游牧民族迁徙内地,带来塞外习俗与畜牧生产经验技能在北方汉族人中获得传播。
安史之乱后,唐马政也分裂为各方镇所辖,原有的机构形同虚设。史载: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于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私备马。本属军国之大用的马匹,此时纷纷落入私人之手,马政机构当然随之撤销。私马拥有量最大的当数藩镇军阀。如安禄山以内外闲廨都使监知楼烦监,阴选胜甲马归范阳,故其兵力倾天下而卒反。直至唐亡而入五代,马政落入各藩镇的局面一直未有改变。
(第一赛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