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斯诺克上海大师赛正值十周年,这场顶级赛事在黄浦江畔已落户了整整十个年头,从而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其背后坚持的力量,告诉我们,“不忘初心,方得人心”。
严苛成就“榜样中的榜样”
对一项赛事而言,十年不长,但对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来说,十年不短。自2007年首届上海大师赛演变到如今,十年间,数得清多少冠军,数得清多少场次,但数不清多少人的努力。一份坚持,最终将激情融入平淡,在岁月大浪淘沙下,十载的坚持并不容易,坚持是对自己的束缚,此刻回首,这份束缚可能正是这项赛事十年品质的保证。
赛事是一项系统工程,远不像镁光灯下反映得那么直接。组委会为这一顶级比赛的成长给予了更多助力,必须依照国际化运营框架、高标准执行,精雕细琢。球员、裁判、观众、媒体、赞助商、志愿者、工作人员……众多细节堆叠、交织,看似微不足道,但决定成败。赛事执行总监祁伟说:“斯诺克是讲究精细的小球运动,正是赛事团队注重对细节的苛刻、对自我的苛责,才有了今天被世台联冠以‘榜样中的榜样’的美誉。”
为球迷创造“近距离”
祁伟和他的团队始终认定,办赛者的一个重要身份是服务者,服务球员,服务观众。办赛至今,增强斯诺克的观赛体验,“近”是一个硬指标。最直接的就在于观众看台和球台之间的距离。
记得首届上海大师赛结束当晚,办赛方拖着世台联官员,在现场重新规划看台距离,为的是在以后的大师赛中,能更进一步拉近观众和球员之间的距离。在主办方一再坚持下,世台联同意将看台向前挪动了1.5米。此后,看台又几度再向球台方向做了轻微挪动,如今,这个距离达到了世台联认定的“极限距离”。
已坚持六年的培育,业余大师赛和上海大师赛完美对接,草根冠军获得上海大师赛外卡,步入了斯诺克顶级赛场,业余高手实现了“登堂入室”梦想。
专注专心匠心独具
上海大师赛并非斯诺克界奖金最高的,可在球员心中是非常值得来的地方之一。
主办方始终坚持:世界前十六的大师自动晋级正赛。一方面,保证了比赛水准和球迷的热情,另一方面,方便竞赛环节,省去了高排位选手打资格赛的烦恼。
在上海,球员下榻的宾馆就在赛场边,练球、比赛步行就可到达;酒店的西餐、球馆边的咖啡馆,一切都让球员感觉便捷、舒心。
九月的上海相对潮湿,如何解决球台台泥潮湿?组委会请教了众多专家,试验了各种办法。现在,大师赛开赛前一周,场馆里的空调已开始全天运作,整整七天的时间,将球馆温度稳定维持在19摄氏度。首届大师赛曾有球员反映台泥潮湿问题,现在已无人提及。
此外,在球员马甲的胸标上,组委会一直执行严格审核,坚持原则,十年来从未让任何一个球员“越过界”,从未有任何一个球员享受过特权。
一项赛事的引进和培育伴随着一个团队的成长,大师赛十年,正是赛事团队十年如一的专注,坚持而又匠心独具,只有不忘初心,才可方得人心。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