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李娜该不该被宽容

2013年07月05日10:29  东方早报

  “中国人太多了,每个人吐一口口水我就淹死了。”

  “我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难道我需要跟他们(球迷)三叩九拜道歉?起码我不用在乎一些媒体朋友的误写,其实我也是学新闻的,他们这样做,给我的感觉就不是人。”

  ——2013法网第二轮

  “居然今天还神奇般地看见那个人了,但问题是他还可以有脸坐在那,我觉得这是最神奇的地方。”

  ——2013年温网

  在创下个人法网最差战绩后,李娜[微博]因为一句“难道要向他们三叩九谢”,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成为各方口诛笔伐的焦点,而温网上的一句“他可以有脸在那?”,令这位个性十足的中国网球一姐彻底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对此,《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等媒体直指金花一姐有失涵养,尖锐的一方更是抛出了任性说。

  的确,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李娜除了对自己负责外,对于赞助商,李娜也需要为他们考虑,毕竟没有任何一个赞助商希望自己买来一个麻烦。与此同时,从媒体与普通球迷的角度讲,也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对于一个女人、一名职业球员要求的过多,在我们不断对李娜提出成绩要求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去考虑宽容二字……

  早报记者 朱轶

  那是6年前,彼时的李娜没有大满贯冠军的头衔,但已是第一个闯入Top20、第一个跻身大满贯女单八强的中国球员。当时,我和一位武汉的同行一起采访她,当问及她如果有一天和姚明、刘翔一样有名时,能否接受那种显微镜下的生活时,她笑着脱口而出:那真的会很痛苦。

  她说自己更喜欢比赛结束后和丈夫、教练一起出去吃个晚饭的简单感觉,不喜欢每个人走到面前说着“祝贺”。李娜对被外界过度关注的生活有着天然的抗拒,她说自己假如赢下温网或者其他大满贯冠军后,“大家会说好吧,既然你已经夺得一个大满贯,那么下一场比赛,你有何目标?”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似乎都在李娜自己的意料之中,但很多又往往在她的意料之外。

  法网“三叩九拜”的言论在温网持续发酵,先是发出了“他可以有脸坐那儿?”的论调,最后变为“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戏谑。结束了温网征程的李娜终于可以暂时远离“风暴”的中心,短暂回归自己一直期待的平静。

  李娜自己也无法想到自己的嘴上真的可以制造“风暴”,以至于新华社、人民日报都纷纷刊文,或直接或婉转地表达对李娜的不满。

  很多关注网球的国人,对李娜的风波有着泾渭分明的观点。在不少人看来,这是她一贯以来的个性,她为自己比赛,不该承受那些不属于她的压力;同样也有人对李娜的“语出惊人”语带嗔怪,在他们看来,如今的李娜是中国职业网球的代表,收获了名与利,更应该以职业地面对媒体和公众。

  看上去,两方的主要观点都有理有据,但这却并非事实的全部。在大满贯光环遮蔽下的李娜依旧是原生态的自己。

  李娜自幼丧父,她内向、偏激。年少成名,更令她有一种近乎本能的逆反心理。教练卡洛斯很早就洞悉了,童年的阴影导致了她后来心理上的枷锁。而这把锁几乎锁到了现在。

  很多时候,压力之下她选择释放的方式就是一段带有“李娜”标签的个性言论,无论是在国家队期间,还是后来的单飞,只要她爆发,都会字字千钧,不计后果。但事后,她内心却也会一样的柔弱,难以释怀。

  曾经《马卡报》的记者索尔斯纳就把李娜的炮轰比喻为“接近光速的ACE球”,但无论是丈夫还是湖北网球主管李理仁都知道“这就是李娜,个性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时候所谓的炮轰和呛声,更多地源于她在压力面前保护自己的无措之举。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2004年复出到现在,李娜的“黑色语录”甚至叫板媒体的次数远非少数。

  “你的体能情况似乎比年初时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你直接说我腿粗不就完了嘛!”

  “第二盘你的一发好像有些不稳?”“你完全不懂网球!”

  曾经有教练也感叹过,“某种意义上,郑洁天赋不高,但却拥有过人的毅力,而李娜则正相反。”很多时候,心理问题是李娜最忌讳的词语。她会对媒体黑脸,但自己的好姐妹中也有着圈中记者,不过她们场外的相处之道也很简单——不谈及网球。

  本质上,李娜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她依赖网球在这个国度的新兴,以个人才华一步登天,但她作出的选择,却和过往大多数脱离体制,标新立异的年轻人,并无二致。

  多年前,李娜就告诉相熟者不习惯被关注,用她的话说“我打我的网球,关你们何事”。事实上这样的惯性思维虽有改变但大体延续至今。

  姜山曾说过,李娜需要的是时间。或者换种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李娜需要平衡自己和外界的相处。

  其实,李娜也并非从最初就对外界关上心门。在她刚刚复出的那段时间里,很多记者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好对话的球员,“只要有时间她都愿意和你聊上几句。”率直的个性,不计后果的言论却让她在很多时间里被树立成炮轰“体制”的冲锋者。也正是在一次次成为漩涡中心后,这个新闻系毕业的球员有了日积月累的警惕感。

  两年前,法网创造历史的夺冠把李娜推向了又一个巅峰,这个几乎没有缓冲的过程甚至让她花费了整整一年才逐渐适应。

  这几年,李娜的“黑色语录”少了很多,在自己的公关团队沟通下,她尽量去适应如今亚洲一姐的身份,她把更多的努力放在球场,尽量去回避媒体。这样的方式从另一个侧面也造就了更多媒体的猜度,相互的不理解也放大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今年对于李娜是尤为关键的赛季,同时这也是一个微妙的合同年,她本人和经纪人团队都希望能用不俗的成绩去维持“娜品牌”的商业高度。压力其实并未远离。

  李娜虽然在尝试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关注,但又会习惯性地抱有疑虑。她本能地排斥裹挟着商业利益和大众审美的明星效应。这也最终酿成了最近的这场“嘴上风暴”。

  她或许并不知道,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网球记者都为她骄傲,哪怕那位交锋过的新华社记者也私下在圈中表示并不生李娜的气,他知道她更多时候是压力下的口不择言。

  没有人会故意苛责李娜,更多的是希望她更平和地面对如今场外场内的关注。即便从职业角度而言,更好地处理场外生活也是一门技巧,个性更多发光发亮的地方相反是在球场内。

  其实从去年冬训开始,情绪管理就是卡洛斯打造李娜最关键的一点。用他的话说伟大的冠军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内心。是的,作为一个顶尖职业球员,李娜需要更好地平衡自己对外界的视角:掌声和批评声有时候并不矛盾。如何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压力,以更好地形象面对外界并非需要用完全压抑个性去交换。

  这个极具商业性的中国运动员,未来也会走上全新的人生路,无论是开网校还是从事其他,人们一定更喜欢一位个性而不失优雅的明星。

  经纪团队说,李娜一直在努力,“黑色语录”也真的并非常态。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时间,和更加坦诚的面对面。

  作为一个顶尖职业球员,李娜需要更好地平衡自己对外界的视角:掌声和批评声有时候并不矛盾。如何更好地面对外界的压力,以更好地形象面对外界并非需要用完全压抑个性去交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