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李娜将在澳网女单决赛中迎战阿扎伦卡,冲击个人第二个大满贯冠军。赛前李娜淡定地表示:“这将是一场苦战。对我来说,就是要享受比赛那一刻吧。”
因为半决赛中涉嫌“诈伤”,阿扎伦卡已成为众矢之的,连澳大利亚当地球迷也因此站在了李娜这边。他们和我们将一起为李娜加油助威!
今天下午四点半,澳网女单决赛将如期举行,李娜将与卫冕冠军阿扎伦卡展开巅峰对决,冲击职业生涯第二个大满贯冠军。
昨日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李娜淡定地表示:“这将是一场苦战。对我来说,就是要享受比赛那一刻吧。”
“秘密武器”
两人都有另一半来降压
像1/4决赛和半决赛时一样,李娜在决赛中仍然是成绩压力较小的一方,毕竟她此前并不被看好。而作为澳网女单卫冕冠军的阿扎伦卡则完全不同,她如果在决赛中失利,下周就将丢掉世界排名第1的位置,本场比赛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团队中有绯闻男友、说唱歌手Redfoo这样一件“秘密武器”,阿扎伦卡未必会像拉德万斯卡和莎拉波娃一样在李娜面前表现得拘谨。Redfoo既是阿扎伦卡的偶像,同时还是巡回赛的赞助商,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调节气氛的高手。前天半决赛时,他特意身穿一件印有“让我们全力以赴”的T恤衫到现场观战,助力的效果果然不错———阿扎伦卡横扫对手闯进决赛。李娜昨天也笑言知道对方的男友来到澳网助阵女友,并表示自己也听过Redfoo的歌曲《Sexy and I Know It》。
相比起阿扎伦卡的男友,李娜的老公姜山做得就更无微不至。每年李娜都要奔波于世界各地参加各种赛事,比赛之外的琐事几乎都是姜山包办。前天李娜闯进决赛后,也当着满场的球迷由衷地感谢姜山,“他不仅是我的陪练,更帮我做饮料,拿球拍,他几乎帮我做任何事情,我的后勤都交给他了!”
“诈伤”过后
澳球迷宠李娜“弃”阿扎
李娜闯进决赛的消息被媒体普遍关注,连《人民日报》昨日在头版也以配图的形式报道,另外,央视《新闻联播》前一天也播放了李娜2比0莎拉波娃的新闻。娜姐进澳网决赛,国人当然期待她能夺冠,有意思的是,这样想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球迷,现在很多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球迷也都支持李娜了。
阿扎伦卡在半决赛对阵美国小将斯蒂文斯时,第二盘在对手上升势头很猛的情况下,她申请了医疗暂停,最终凭借这次暂停打乱了对手的节奏成功杀出半决赛。她的这一行为被怀疑是“诈伤”,为此现场球迷还发出嘘声。另外,由于她赢下的是美国小将斯蒂文斯,所以现在很多美国球迷也纷纷力挺李娜击败阿扎夺冠。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昨日还特意撰文,认为李娜特有的娜式幽默已经让她成为观众的宠儿,而制造了争议伤停的阿扎伦卡则已经成了独立无援的人。
阿扎伦卡此前和李娜在正式比赛中有过9次交手,李娜以4胜5负稍落下风。但李娜的优势在于她从未在大满贯比赛中输给过阿扎伦卡,2011澳网,李娜正是在第四轮以两个6比3淘汰阿扎伦卡。李娜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出言谨慎,“这将是一场苦战,她可是卫冕冠军。对我来说,就是要享受比赛那一刻吧。”
若夺冠
进账近1600万
前天在终结了个人对莎娃此前三连败纪录的同时,李娜也继2011年澳网和法网之后职业生涯第三次杀入大满贯女单决赛,这样她至少进账121.5万澳元(约合人民币789万元)。澳网虽然是四大满贯最为年轻的大满贯,但奖金却极为丰厚,今年的总奖金额高达3000万澳元,其中男女单打冠军的奖金均为243万澳元(约合人民币1578万元),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澳网杀进决赛标志着李娜已有789万元人民币到手,加上深圳赛的冠军和悉尼赛的四强所获得的144910美元(约合人民币90万元),李娜本赛季总奖金已经收获了879万元人民币;如果李娜澳网最终夺冠,她将收获1578万元,本赛季总奖金也将达到1668万元。去年公布的中国体坛财富榜,李娜以1.12亿元排名首位。而放眼世界网坛,李娜也是紧随莎拉波娃排名第二的吸金女王。
感谢姜山 娜姐不惧“尖叫女王”
当今女子网坛有两个出了名的“尖叫女王”,一个是莎拉波娃,另一个就是阿扎伦卡。李娜的耳朵也真不容易,才战莎娃,又遇阿扎。
国外机构的一项测试结果显示,莎娃在打球时尖叫的最高音量达到105分贝,阿扎伦卡的叫声也高达95分贝,几乎相当于直升机飞过头顶时的噪音。与莎娃相比,阿扎伦卡的叫声虽然分贝略低,但尾音更长,绵延不绝,更具震慑力。刚被阿扎伦卡淘汰出局的美国小将斯蒂文斯就抱怨:“有时候我正在集中精力想下一个球怎么打,对面传来类似直升机一样的声音时,我不能说一定对我有干扰,但的确让我有一点分心。”
不过,李娜可不怕这个,她觉得尖叫就像人打鼾一样正常,“这就像人在睡觉时会打鼾一样,有人会这样,有人却不会,不能对那些打鼾的人说‘嘿,你不能这么做’,你只能让自己去适应它,而且我也不是第一次和她打球,所以清楚她在场上是什么样,所以对我并没太多影响。”
对此类噪音的适应,李娜或许得感谢老公姜山,娜姐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调侃老公鼾声凶猛,这么多个夜晚都熬过来了,娜姐还会怕阿扎伦卡的尖叫么?
特约记者 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