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克劳琛身边的职业跳梁小丑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00:49 东方早报 | ||||||||
围绕克劳琛,国青部分“教练组人士”,以及不少媒体记者,真如“跳梁小丑”,至少外在的表现是这样。 一个2比1的比分,竟然可以让舆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妖魔”克劳琛在赵旭日打进“世界波”的瞬间化为“天神”。根据一件事,就可以形成对克劳琛人格的判断。这些显然不是做人、写新闻所应持的正确态度。
克劳琛短暂的消失被发挥成“人间蒸发”、“不务正业”,杨一民“不要过于乐观”的习惯性叮咛,被阐释为“对克劳琛的当头棒喝”,甚至,“对于克劳琛的这种得意忘形,中方教练和队员们已经司空见惯”。 这,似乎有点过头了。如果克劳琛不是弱智,他基本就不会在这个当口上“忘形地追求享受”,因为他很清楚这关乎他的前途,有很多双苛刻的眼睛盯着他。其“找朋友了解乌克兰队情况”的解释,听起来很令人信服。 围绕国青出现的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集中体现了“职业但不专业”的问题。 职业是商品交换,是人谋生的手段,给钱多服务就好,反之就不好,不存在道德和水平的问题,5块钱拔一只牙,只能不打麻药,对此消费者应有自己的判断,因此,你不能去批判拔牙的没有“职业道德”。 专业则是训练和习惯,是做事的标准,同给多少钱没关系,一个专业的电工不给钱,也不会把火线和零线接到一起,而一个没有专业训练的“职业电工”却很可能这样做。 因此,作为新闻专业的人,不应该写出类似“不客观”、“随风倒”的报道,否则,你肯定是上课没注意听讲。然而,如果你仅仅把新闻记者当作一种职业,为多赚点稿费,也无可厚非,只怕长久不了。 虽然大家都以“职业化”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还是麻烦“专业”一点,别贻笑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