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体质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管理问题以及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8月2日新京报)
一方面是大学生令人堪忧的体质和体能,一方面是大学生对“强制”运动的质疑甚至反感,当真是给学校出了一道难题。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规定,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等都被列入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必测项目,对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且,相较于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以及跳远、铅球、跳高,跑步恐怕是最容易,也最能被学生普遍接受的运动项目了。就此而言,学校关于“跑步打卡”的规定和强制执行的措施可谓用心良苦。
不过,既然“跑步打卡”有强制之嫌,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这一刚性制度更人性化,更具可操作性,既照顾到面,又照顾到点。
有些人质疑“跑步打卡”,可能并不是不满做法本身,而是期待什么时候跑、怎么跑的规定能更灵活一些,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报道中某大学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定时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及路线范围内跑2000米,需在3个打卡点打卡,而且打卡机还会自动拍照;学生每学期至少要长跑锻炼打卡30次,否则体育课成绩将被记为不及格。
看来,是这种严密的监控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好的感受。正如有的学生所言:运动应该依靠自觉,有一定自由度,学校此举,让人觉得运动是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运动的快乐和意义。但反过来想一想,假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允许其自由选择跑步的时间和地点,无疑会给学校的引导和检查带来极大的麻烦:如何有效考核学生是否真的跑了步?
有没有更折中的办法?也许可以这样:学校在调查学生作息规律的基础上,设定几个时间段和地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学校派出专门的老师或学生干部进行检查。
不管怎样,学校在体育锻炼方面提出一些所谓的“强制”要求,是在履行人才培养任务。如果不作要求,反倒显得失职。
二十年前,笔者也有类似被“强制”跑步打卡的经历:从寝室跑到教学楼把晨跑卡投进卡带,然后再跑回寝室洗漱或食堂吃早餐。回想当年,对于这种“强制”性的跑步打卡也有些怨言或情绪。考大学前,我和很多同学都经历了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开夜车”,作息很不规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黑白颠倒”。因此,早上赖床几乎成了难以克制的行为惯性。偶尔也会跟室友和检查打卡的学生会干部“疏通”一下,让人代投。但总体上基本能够坚持下来。坚持的成果就是,原本不爱运动的我,曾连续两次参加学校运动会的万米长跑,不但跑完了全程,有一次甚至进入了前8名。
当然,在思考高校如何改进“跑步打卡”方式的同时,还需反思:基础教育应着力改变只偏重于文化课,而忽略学生体育训练与体能培养的畸形人才培养模式,把体育锻炼真正从娃娃抓起来、抓到位。(来源 蒲公英评论网站)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