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卫:马拉松文化契合社会发展方向

2016年06月03日09:55    新浪跑步 收藏本文
马拉松精神契合社会发展方向马拉松精神契合社会发展方向

  (据中国体育报)数据显示,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赛事达到了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相比五年前则增加了10倍。全年共吸引了150万人次参赛,比上一年增加了60万人次。赛事涵盖了4个直辖市以及23个省、自治区的79座城市。诸如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知名赛事已经达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马拉松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绝非组织者盲目跟风,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强身健体,这项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才是它击中人心的秘密所在,而这种文化基因又恰好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看来,文化的外延很广,但他认为马拉松文化至少包含了挑战自我、包容共享、展现城市文明等特质,“挑战自我,永不放弃是马拉松运动最直观的精神体现,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长达40多公里的马拉松甚至半程马拉松,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平时需要训练,比赛中需要坚持,这是对意志力的考验,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当你突破自己跑到终点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马拉松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它不强调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比谁的持续性更强,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拉松文化中所体现的包容共享也很明显。一场马拉松,有老板、有高管、有白领、有学生、有公务员、有民工,有时候还有明星,也就是说它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也囊括了从老人到青少年的各个年龄段,所有人使用同一条跑道,奔向同一个终点,这就是马拉松运动的独特之处。它从潜意识里抹除了贫富贵贱的差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这又衍生出一种新的社交文化。线下的跑团同样如此,所有人就像一个家庭,你帮我,我帮你,大家共同分享训练和比赛经验,气氛非常和谐,这种包容性的发展模式不也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强调和需要的吗?”

  王大卫认为,全国各地热衷于举办马拉松比赛,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拉松比赛对城市形象的展示功能。“不同于其他任何项目,马拉松将一座城市作为表演的赛场,这可以直观立体地展现城市风貌,城市是文明的产物,通过马拉松,城市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等都会呈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面前。参加马拉松的几千甚至几万名选手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姿态让整个城市展现出巨大的活力,这种活力还可以感染到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观众,这就会增强大家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共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城市文明。而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学校,大到我们的整个国家,都需要这样的文明。”

  “其实这些还并不能完全穷尽马拉松文化的要义,它还应该包括志愿文化、服务文化甚至奖牌文化等等。所以不断挖掘和弘扬马拉松文化是作为马拉松运动管理者的中国田径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王大卫表示,“我们走访了很多个城市的马拉松,和专家们一起进行深入研讨,将它的文化内核和价值提炼出来,总结完善,然后通过媒体、年会等各种宣传渠道传递给大家,希望在未来马拉松运动能为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刘小龙

文章关键词:马拉松田径王大卫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