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明
这两年,地产商扎堆赞助中超联赛,看起来十分热闹,足球与投资者的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蜜月期。不过,地产大鳄们再怎么砸钱,运作足球俱乐部也是一桩赔钱的买卖,更多时候,财大气粗的地产老板们更像是在主动包养一支球队,而不是培养一支球队。
在中超生态圈里,上述这种情况几乎成为主流,凡是像恒大、国安、鲁能、人和、阿尔滨、富力这种俱乐部,基本称得上“高大上”,而剩下的球队基本沦为配角。即便如此,当申花俱乐部董事周军公开说出 “渴望上海的企业接收足球”这番话时,相信很多申花球迷还是被震到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老牌俱乐部,怎么可能凄惨到这一地步?
从被包养到求包养,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似乎总是离不开一个尴尬的事实:没有俱乐部能够完全遵循市场规律运作,没有俱乐部能够产生良性运作机制,中超联赛还停留在不成熟的 “小学生阶段”。
申花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被谁包养的问题。从一开始,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们就离不开行政管理的影子。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上海足球想西迁,行政管理部门凭借贷款没有还清为理由拒绝。在中国足协的规章制度中,没有一条硬性规定赋予了地方协会阻止俱乐部迁移的权力。也就是说,上海市足协阻止申花西迁,没有任何依据。
当然,从目前来看,申花“西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相关主管部门不仅介入申花异地注册事宜,而且开始与股东商讨2014年发展计划。只不过,将“申花”二字留在了上海,就一定能让这支球队的日子好起来吗?相信很多人都会怀疑。
在全球范围内,一家职业俱乐部的搬迁,并不是没有先例。此前有陕西灞、沈阳金德等,就连职业体育最为规范的NBA也出现过球队搬家的烦恼。不过,作为全球范围内条款最为规范的职业体育赛事,NBA在处理球队迁移的问题上,体现得更加职业化。
2011年,在萨克拉门托驻足了26年的国王队因主场观众上座率排名联盟倒数第三,准备迁往西雅图。最终,NBA老板大卫-斯特恩将选择权交给了12支球队的老板们,由联盟投资者决定国王队的主场归属。
由完善制度进行管理,由联盟投资者投票表决联盟重大事宜,NBA在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并没有忽略联盟整体价值观的体现,这或许正是NBA焕发魅力所在。
而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来说,如果不能摆脱“行政管理”的条条框框,就根本无法向“职业体育”倾斜,即便是暂时将一支球队留在了一座城市,也无法彻底摆脱被包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