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从东亚运谢幕看区域运动会转型

2013年10月15日10:10  东方早报

  在这次东亚运动会更名的背后,更是提出了一个关于在现代体育世界,区域性运动会如何转型的大课题。在专家看来,目前的区域运动会中,甚至包括亚运会都没形成很好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时,这样运动会对人力物力都有极大消耗,青年化的转型是大势所趋。

  早报记者 钱俊

  北京时间10月15日,本届天津东亚运动会将在天津礼堂大剧场闭幕,而这项有着20年历史的赛事也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根据东亚运动会联合会理事会议今年5月的决定,东亚运动会将被全新的东亚青年运动会取代,参赛运动员将被限制为年龄在14岁至18岁之间。

  在职业化体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缺乏顶尖运动员参与、商业拓展模式受限都在不懂程度削减东亚运的成色和关注度。而在这次更名的背后,更是提出了一个关于在现代体育世界,区域性运动会如何转型的大课题。

  参赛年龄须在18岁以下

  东亚运运动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上世纪90年代,东亚诸国经济、文化交流均发展势头良好,东亚运动会也应运而生。第一届东亚运动会1993年在上海举行,随后韩国釜山、日本大阪、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四个城市分别主办了第二到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固定参赛代表团包括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中华台北、韩国、中国澳门、蒙古国、关岛(会友)9个国家和地区。

  但历经20年,运动会的性质早已发生了转变,各国越来越多地派出年轻人出战东亚运动会。以中国香港代表团为例,本次派出的300余名运动员中有一半以上是“首次参加国际大赛的年轻队员”,此外,中国代表团的平均年龄为23岁,日本代表团的平均年龄已降至20岁以下。

  为了适应新的国际体育形势发展,东亚运动会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东亚运动会联合理事会今年5月通过决议,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将成东亚运绝唱,之后东亚运动会将改名为东亚青年运动会,每四年一届,2019年将举办首届赛事,参赛运动员将被限制为年龄在14岁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选手。对此第六届东亚运动会联合会名誉主席霍震霆表示:“东亚青年运动会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的东亚青年加强交流,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欠发达地区的诉求

  回顾东亚运动会的创办历史,在体育职业化方兴未艾的上世纪90年代,东亚作为拥有中日韩三个体育大国的区域,东亚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具影响力的赛事。新华社体育部主任徐基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也连连称道:“第一届东亚运动会时各个代表团都非常重视,派出的选手也都是他们的最高水平。因为那时的比赛比较少,三大球、基础大项都十分激烈。”

  纵观当今世界职业体育的发展,各类赛事众多,各国体育管理部门的定位是让优秀运动员更多走向高水平比赛,而在优秀运动员的脑中,锁定的也是世锦赛、奥运会和该项目的职业赛事,连洲际性赛事——亚运会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降低,更不用说是区域性更小的东亚运动会了。这一点,经历过无数赛事洗礼的田管中心副主任、中国田径队领队冯树勇也很赞同“我们现在的定位是让优秀运动员更多走向高水平比赛,例如田径,东亚地区的发展又不够平衡,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东亚运动会的价值相比20年前已降低了很多。转变为东亚青年运动会,对于青年运动员的意义比较大,也能够让运动会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不可否认,东亚运动会的20年也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知名体育学者肖焕禹谈道:“例如1913年由中国、日本、菲律宾所推动的远东运动会、1963年所推动的新兴力量运动会,在非职业体育的背景下,均对推动体育发展产生作用。而东亚运正在于促进东亚体育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发展。”

  以中国澳门为例,在2005年举办了一届东亚运动会以后,该地区体育全面开花,参与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提高。与此同时,东亚运动会带来的发展机会也刺激了澳门经济的发展。2000年东亚运计划启动的时候,场馆的改造和建设解决了澳门相当一部分工人失业的问题,硬件建设完成后又提供给澳门年轻人非常多的工作机会,管理、组织、翻译、礼仪、IT、旅游等。另外,综合性运动会又促使澳门的餐饮业、零售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而在东亚运动会完成转身的背后,东亚体育欠发达地区却也失去了宝贵了锻炼学习机会,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悖论。

  转型并非意见统一

  随着职业体育的不断冲击,从竞赛的激烈度、观赏度看,东亚运都已不符合当今观众的兴趣点。在上届香港东亚运动会期间,日本共同社就曾质疑东亚运是否还应继续:“各参赛国对参赛方式(是否派出顶尖运动员)的意见不统一,导致运动会的意义和积极性发生改变。”

  在东亚运竞争水平下降的同时,更致命的一点——商业模式缺乏也得以显现。肖焕禹认为:“这样的运动会在当前时代,开不开并没多大关系。东亚运,甚至包括亚运会都没形成很好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时,这样的运动会对人力物力都有极大消耗,这对举办地而言都是个较大的负担。青年化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东亚运动会向青年运动会转变并非一个突兀的转折,而是在量变积累过程中的一次顺应时代发展的质变。”

  同样,早在2009年时任日本奥委会主席的竹田恒就针对东亚运动运的转型与时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举行了会谈。竹田恒当时就表示:“日本、中国、韩国已经就东亚运动会向青年队参赛的大赛转换达成了基本一致。但很多其他国家想强化一流选手,不希望降低东亚运动会的水准,转换不是简单的事。”

  对于未来赛事的发展,许基仁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对而言,举办青少年赛事,无疑会让各国的后备力量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在办赛开支上也会降低许多,因为这个不需要像亚运会、奥运会那样需要‘眼球效应’。不过,转型效果究竟如何,也需要组织者能够改变观念,更好的体现青少年赛事的特点,否则很有可能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景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