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齐鲁办全运讲特色

2013年08月26日12:21  中国体育报

  申办大型运动会,是具备条件之后的水到渠成,还是将申办作为改善基础设施的机遇?不仅在中国,就是世界上也是两种情形并存。作为体育组织或主管机构,当然希望都是前一种,但实际上,借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申办运动会常见之事。如果坚持前一种,只怕大型运动会永远只能在发达国家和富庶地区举办,既不公平,也不符合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满足社会文化需求的原则。如果属于后一种情况,申办成功、填补空白固然是好事,也必然带来落实规划、完善管理、科学运作等更多的麻烦,经验、人才、规矩都会打出问号。

  2009年秋,山东迎来第十一届全运会。距上一次承办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已经过去20多年。1988年,济南市成为首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东道主,当时兴建的体育中心位于城乡结合部,如今早已被城市扩张所包围,成为车水马龙之地。作为人口大省,山东各地包括体育场馆在内的基础设施并不发达,第十一届全运会无疑是改变面貌的重要契机。办赛和参赛是两回事,各有标准,山东既有4年前江苏省承办十运会的做法可为借鉴,更有一年前北京奥运会的范例。

  一个大国举办运动会,一个大省承办运动会,从筹办到场馆的赛后综合利用和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山东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有历史原因,从胶东到鲁西南,对承办全运会之机的索求也不一样。当全运会从最初在一座城市举办,发展到交给一个省承办,意味着从集中到分散。但是,兴建拥有体育场、综合馆和游泳馆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未必是地市偿还体育设施欠账的唯一或最佳方式,此地建了,彼地势必不甘落后。日后申办省运会,也好照方抓药。

  在中国,任何一个行业要办大事,包括论坛、展会,无论投入还是影响力,都不及体育比赛的动静大。本来,世界体坛也是综合运动会比绝大多数单项比赛的动作更大,在举国体制之下的中国体育,全运会尤甚。“十一运”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有些分赛场不过就是几天的赛期,也算过把瘾。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其实不是一条龙,至少在运作上不存在统一模式。

  还从发展战略上说,全运会东道主定律在“十一运”上继续发扬,山东代表团以63块金牌高居榜首,比4年前十运会时增加了21金,这已经是近几届全运会东道主金牌增长量最小的了。要占据金榜头名,必须有特长大项,还要不管有没有开展传统和普及基础,想方设法扩大夺金面积。这两条山东都在努力,终于换来办赛参赛双丰收。

  “十一运”比赛表明,中国竞技体育仍然没能摆脱强项愈强、弱项愈弱的大势,基本框架决定了基础大项改革发展的难度。赛风赛纪依然松不得,行政体育与职业体育的矛盾有待探讨,大众的体育文化需求要满足,要引导,也要服务。体育教育薄弱,人才储备萎缩,都不是靠办一届成功的全运会就能促动的。(汪大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