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旻 曹林波 聂磊旻
继续壮大还是自我灭亡?
一地鸡毛的全运会该“自救”了。
作为中国体坛的特殊产物,不可否认,全运会一度曾担负着为中国竞技体育发掘和锻炼新秀的重任,也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全运会诞生半个多世纪之后,在“中国军团”已稳居奥运会金牌榜前三、中国体育急需向大众体育倾斜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对全运会赛场上,你争我夺的“内斗”已经开始审美疲劳。
反倒是兴奋剂、改年龄、假球、黑哨……这些频发的丑闻和闹剧,成为了近几届全运会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主流新闻”。
全运会正在逐渐失去其创办之初的宗旨,不仅与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正一步步沦为国内体坛的名利追逐场。
近几年,但凡遇到全运会年,就会引发一轮关于“要不要取消全运会”的全民大讨论。甚至在某搜索网站上,输入“取消”二字,除了“取消开机密码”之类的技术性问题,“取消全运会”与“取消足协”并列第二名。
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唯金牌论;高投入、高奖金;比赛相关的黑幕和闹剧不断;攀比之风越来越厉害,办赛花销也越来越多……
但问题是,取消全运会,真的就是一帖良药,能包治百病吗?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
作为地方体育官员重要考核依据的全运会,仍在4年一次循环上演着,并未见停下脚步的迹象。而对于那些专业运动员,尤其是明星级运动员来说,全运会虽然不如奥运会那样有吸引力,但奖金、房子,甚至是工作的诱惑,还是会让绝大部分人全力以赴。
只是这样的全运会,永远无法成为全民参与的运动会,那个“全”字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