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足球进校园先过家长关

2013年06月05日14:29  金羊网-羊城晚报

  体坛论语

  这是一个个案,但不是非典型性的。据报载:北京一初三学生因在体育课踢足球造成骨折,住院治疗16天后留下后遗症,遂通过律师向学校起诉,索赔59万元。

  看了网友的留言,绝大多数都在谴责这个孩子和家长的行为。舆论的潮水是真实的社会共识,还是旁观者“轻”的吐槽呢?疑问的提出缘于换位思考,这事如果摊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我们的面对还会不掺杂情感的理智吗?

  国安俱乐部总经理张路说,北京已经选不到踢球的孩子了,选材已经被逼到丽江玉龙雪山脚下,这是中国足球的悲哀。悲哀的根源在哪里,59万元的索赔已经量化了一切。

  当我们大力倡导足球进校园时,一个大前提被忽略了,体育正在被学校赶出校园。初中学生以上的家长都有体验,体育课随便就被文化课理直气壮地征用,没听到哪个家长叫过屈;初中以下的家长同样有这样的体验,孩子的体育课除了走步就是慢跑,强度指数和技能含量在接近零的同时,危险系数也逼近为零,没听说过哪个家长到学校理论过。无形的健康指数缺失不会有人在意,孩子受伤责任的追究则穷追猛打,现实社会就是这么冷峻,“足球进校园”关口不在学校,家长这一关你能过得去吗?

  至少80后之前的学生,他们的体育技能几乎都是来自学校的体育课,跑跳投和三大球都能捡兴趣地学点皮毛。现在的学校,跳马和铅球这类一等危险的教学用具已经找不到踪影,孩子要想学点技能,家长就得花钱在校园外让孩子进培训班,而且还要找一些自认为安全的项目,筛选像武术、游泳、乒乓球、跆拳道和轮滑来让孩子学。体育课在校园外叫卖,学校安心,家长放心。这是一种病态:安心于教育的失败,放心于教育的缺失。

  所以,足球进校园的前提是体育重新回归校园,选项的多样性,才能培养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足球的单打一,其实很功利,它也会像奥数一样,扼杀孩子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戴春光·

  戴春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