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上海植物园,没有雨,早锻炼的人又冒了出来。白衣飘飘、在草地上自己打着太极拳的单云莲阿姨,并不知道几天前,国际奥委会的执委们,否掉了中国武术进2020年奥运会的努力。
中国武术,现状到底如何?申奥的努力,又到底有多艰辛?它是不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本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和采访。
本报记者 陈宏
》武林现状
健身人群大专业人群少
据中国武术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有数千万人通过武术来锻炼身体。即使是在国外,也有报道称,巴西有6万人在练武术。这个可观的数据,经常被拿出来证明中国武术的受众面广。
然而,公园内单云莲阿姨练习的这种“中国武术”,确实跟申奥的中国武术又不那么一样。按照国际武术联合会提交给国际奥委会的方案,如果武术项目进入奥运会的话,那么项目将设立4块金牌,分别是男子长拳和棍术,太极拳和太极剑;女子长拳和剑术,太极拳和太极剑。
在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的分类中,武术被分成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又被分成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申奥的中国武术,只是竞技武术中的武术套路,属于二级分支。在中国,从事武术套路的人并不多,只存在于各体工队和体育院校。
和很多竞技项目一样,要走竞技武术而且还得是武术套路这条路的,后备人才也在流失,选苗子变得很困难。“如果武术申奥成功,因为奥运战略,搞武术专业才会有出路。而现在选择套路,基本上出路就是做教练、做体育老师。”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门派林立影响发展
湖北2010年曾经搞了一次世界传统武术节,全国有123家武术门派派了代表参加,其中包括了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门派。事实上,门派林立,体现了中国武术的丰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整体发展。
师承形意拳两大流派河北钱树樵、山西宋光华两位先生,一代宗师张占魁、宋铁麟再传弟子的潘小杰,是如今形意拳的代表人物之一,进过央视讲课、在全国很多大赛中担任裁判长、仲裁,对中国武术的门户有着深刻的认识。
“中国武术界上一次整理,统计出了一百多个拳种。之前央视和武管中心联合搞了武术的职业联赛WMA,选比赛拳种时主选了太极,很多门派就不服气。”他说,“传统武术的最大局限性,就是门户之见、夜郎自大。很多人其实是井底之蛙,还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我担任过很多全国比赛仲裁就知道,很多人的东西拿出来一文不值。”
即使是在竞技武术方面,也有着潜在的“门户”。“我们传统武术的,属于民间的、业余的,他们学院派和我们练的不一样,认识上也不一样。学院派练的,表演性的东西居多,民间的实战居多;学院派一天练八个小时,可以练得很好,民间都是凭兴趣,一天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要想深入,必须花大工夫,像武痴那样。”潘小杰说。
外界误区和江湖骗子坏事
在普通民众心中,中国武术的形象还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它既是公园里白衣飘飘的大爷大妈,又是电影中的成龙李连杰,甚至是《卧虎藏龙》中在竹枝上飞来飞去的周润发,当然,有些时候它还是卖大力丸的、微博上被传成笑柄的“太极名师”闫芳。
电影中的飞檐走壁,现在自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只当做特技来看,但江湖骗子却是在实实在在地毁着中国武术的声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武术名家韩建中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这些现象予以痛斥:“这些丝毫不顾科学依据的所谓武术家,败坏了武术的名声。我们都知道,武术打击对手,必须是对其有作用力,你都没碰到人,怎么就有让人摔倒的力了?”
潘小杰说,自己的形意拳,主要拜的是河北派的武学名家,后来拜宋师父,就是想让两种形意拳比较比较,“把假的东西,没有科学性的东西去掉,去伪存真。老一辈的武术家,有的保守,有的则喜欢搞点玄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必须留下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经得起考验。至于那位女太极名师,纯粹胡说八道——这也是传统武术的弊病,喜欢搞点玄学,给外界很不好的印象。可以说,武术界大部分人的努力,全给他们搞砸了!”
》申奥努力
统一标准的尝试
在庞大而复杂的中国武术面前,要想申奥,只有简化统一比赛标准。为此,中国主导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开始了一系列主动和被动的改革。
在中国国内,尽管门派林立,各方观点不一致,但武管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也在努力统一标准,包括曾经尝试过、但没能成功坚持的武术职业联赛WMA。“毕竟,传统武术的很多招法,现在不能用了,像‘二龙夺珠’就是打人眼睛的,另外打裆、打后脑勺、打太阳穴,也都自然淘汰了,所以,标准化的推广有它的必要性。”潘小杰说,“这几年,开始搞武术的段位制。”
中国的武术段位,从一段到九段,分为了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分别以鹰、虎、龙代表,而每个段位中的三个等级,则以青、银、金三色区分。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武术教授萧勤,就是中国武术段位的七段高手,位属青龙。他告诉本报记者:“这个段位制,已经在国际上推广了几年,标准国际上也认同的。”
潘小杰说:“以前,徒弟跟着师父练,但师父体会不一样,功力不一样,师承不一样,就产生了许多差别,随意性太大——传统武术常常讲,要得真传——也因此,传统武术显得鱼龙混杂,加上一些跑江湖的,和大家想象中的、电影里看的,就让心里的差距越拉越大。标准化有点像推广普通话,有得有失,失去了各门派的特色,百家争鸣不存在了,像是一家之言了,但它便于推广了,也有利于还原武术的真实面目。”
申请从套路开始
相比于统一标准,国际武联做出的更狠一步,则是缩减武术的项目,只用套路来申奥,而放弃了它复杂庞大的其他内容,包括实战型的散打。
在国际上,国际武联尽量简化项目,只设置了太极拳、太极剑、长拳、刀术棍术等套路项目,而且,为了国际观众能直观地看出来水平的高低,“比如太极拳,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内劲儿’和意境对于观众来说难以区分,于是我们增加了一些难度动作,量化评判标准,增强了项目的可比性。”
而且,为了迎合国际奥委会的瘦身计划,国际武联提交的方案仅设立4块金牌,男女各2块,长拳、棍术、剑术,太极拳、太极剑都有各自动作的相应分数,相加后决出冠军。武管中心主任高小军曾表示,除了在项目设置上甄选出符合奥运项目特点的以外,近年来国际武术联合会也在对竞赛规则不断做出修改和完善。“现在可以说,奥运会项目强调的规范化、流程化,武术完全符合,并且在国内外比赛中早就在使用。”
萧勤则认为:“武术申奥,是根据运动项目的发展需要来做的事情。”
这样的方式,虽让不少传统武术人有遗憾,但也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潘小杰说:“我非常希望武术入奥,否则感觉有遗憾,毕竟是国粹。中国以套路申请,更偏向于文化,而不是对抗,这样的想法有很多人,觉得这样武术最终的目的不是走上擂台,不是走上战场,而是一种表演文化。但是,如果不进去,武术的影响力更小,实际上,中国武术除了实战,还有很多附着物,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争议态度
国际推广步步为营
据报道,2011年8月18日晚,中国武术走进了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厅。在充满着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中,由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的中国武术专场演出在那里举行。中国特色的灯光、音乐、服装,伴随着中国特有的武术套路,博得了无数次的掌声和喝彩,在场的1600多名各国常驻联合国外交官、联合国职员、各界友人观摩了中国的这项传统文化。
自从有了进入奥运会的念头,中国武术在国际上推广的意识就有了。高小军介绍说,一方面,我国每年都会派出中国武术教练到海外去“授之以渔”;另一方面邀请李连杰、成龙等这些国际知名明星作为一些赛事的形象大使,借由他们的明星效应去扩大这个项目的影响力。
然而,推广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突出。国际武联会员虽然迅猛增加,但他们现在已经希望有质量的会员加入了,高小军就坦承:“可能很多人听说过武术,但谈得上了解并参与进来,这个数字不够多,影响范围不够广。”
在这次的执委会议中,除了几张铁票(很有可能来自亚洲和一些非洲小国),欧美的票数应该不多,这也证明,武术的国际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对抗怎么叫武术?
武术申奥失败,这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原来听惯了申奥好处的人,此时才发现,即使在中国武术界,也并不是全部支持申奥的,而且持异议者众多:“武术申奥,武协自己都强调是‘武术套路申奥’,没有对抗的套路进去,怎么还能代表武术?不是在国际上对武术有毁灭性的打击吗?”
潘小杰也告诉记者说:“在民间武术界,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看法,认为申奥的武术不走实战的路子,是丢了根本,觉得这样的武术就像体操、像舞蹈。”
“即使是套路进比如太极拳,拿到竞技比赛中怎么判好坏?只能是增加难度,而所谓的增加难度,无外乎就是稳定性、弹跳性等,落地晃没晃?动作有没有偏差?只能拿这些衡量。有时候,你的一套套路打下来非常好,但因为落地不好,可能成绩就下去了。没有办法,竞技武术比赛,只能靠这个来判定。”
散打有话说
竞技武术中,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对抗一面的,是武术散打。然而,国际武术联合会出于奥运会中搏击类项目已经太多、申奥比较难的考虑,并没有让散打申奥。这也是外界非议比较多的一点。
国家散打队教练、上海市散打队主教练陈养胜,经常带队在国际上比赛的他感觉“国际上更看重散打”:“从国际比赛来看,散打应该是比套路更普及,因为这是对抗性项目,有很多国外选手本来练别的项目,转型过来也快,像世锦赛,各种肤色都有。而相对来说,套路则是华裔特别多。所以我觉得,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散打应该比套路更具优势。”
他还认为,相对于套路,散打因为没有分支流派,术语、动作都很统一,所以奥运会项目要求的标准化,程度也更高一些。
不过,他倒是很理解中国武术先申请套路入奥的策略:“其实,我是支持武术申奥的,武术套路虽然没有对抗,但一招一式有攻防在里面,只不过是以演练的形式出现罢了。就算是空手道,也分表演项目和对抗项目的。至于申奥,以前亚运会也是这样的策略,先让套路进去,再慢慢让散打进去,得一项一项来。”
套路VS实战
究竟什么更能代表武术,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很多武术界人士看来,为了申奥主推套路,将使更多人忽略了武术重实战的另一面。
削足适履会不会变味
在这次国际奥委会执委投票前,外媒对8个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武术并不太被看好。法新社就说:“在国际上,武术虽然已有推广,但远不如它的另一个名字‘功夫’来得普及,也许以‘功夫’来申奥会好很多。”
但是,中国武术从始至终都以“武术”的名字来申奥,而没有使用过“功夫”,这是在坚持基本的东西。潘小杰说:“武术不能叫功夫,这是中国的色彩,虽然它要走向世界,但它的根儿在中国,是多少代人的心血打造出来的,不能随便丢掉。”
然而,不久前刚从美国回来的他,至今对在美国吃到的中餐味道,有点耿耿于怀,“很奇怪的味道”,他认为,武术要走向国际化,可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变味”将会不可避免。
“就像柔道,日本很多柔道界人士,都对奥运项目的柔道鄙夷不屑,甚至比赛服分蓝白两色,都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北京一位从事武术报道多年的资深体育媒体人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就有中国武术界人士的论文认为,当前国际武联主要选择“运动的武术”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使运动的现代武术(竞技)得到了空前的国际化传播,但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差异,削弱了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导致武术发展向单一的方向发展,可能最终导致武术在国际化进程中被西方体育文化消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