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13“羽林争霸”城市羽毛球团体赛激战正酣。这项只有4岁的民间赛事,参赛人数由2010年的2500余人增长到今年的5万余人。“羽林争霸”赛的发展表明,业余赛事完全可以凭借市场运作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脱下僧袍上球场 强大的民间需求激发参赛热情
2013“羽林争霸”赛杭州赛区比赛日前开拍,在众多的“草根”高手中,出现了一支来自杭州灵隐寺的僧人羽毛球队。“寺内有10多位师父在日常礼佛之余,把羽毛球当作自己健身的一项运动。” 带队的衍空大师说,寺里还建起了一座羽毛球馆,这算是“世界上离佛最近的羽毛球馆了”。开赛日,灵隐寺的师父们和国羽“小花”进行了一场友谊赛,比赛打得风生水起,引来现场观众喝彩。
在人们印象里较为偏远的青海省,“羽林争霸”赛同样吸引了众多羽球爱好者的参与。“‘羽林争霸’赛推动了青海羽毛球活动的普及,”青海省羽毛球协会秘书长李晋说,今年青海省有32支队伍、近400人参加比赛,希望以后继续开展类似活动,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其中。
业内人士分析,“羽林争霸”赛能创造举办212站的空前纪录,根本的原因在于羽毛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爱好者达到一定数量,参赛需求自然形成。
调查显示,中国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的日常参与率排在所有运动项目前列,“羽毛球热”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已经扩展到县区。“在2006年以前,办一场羽毛球赛想吸引200人参赛还比较困难,2007年就比较容易了,”中国羽协有关负责人说,“2008年以后,办羽毛球比赛已经开始为压缩比赛规模、控制参赛人数发愁了。”
市场化做大规模 打通官方、民间、媒体三方渠道
2010年9月,首届“羽林争霸”赛启动时,仅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区,2500余人参赛;4年后,这项赛事覆盖了国内30个省区市的163座城市。一项“草根”团体赛事,其影响力为何与日俱增?
“‘羽林争霸’赛能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组织最专业的业余体育赛事,调动、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与积极性是其成功的关键。”主办方说,针对中国羽毛球市场“滚雪球”发展的态势,迎合球迷需求,业余赛事完全可以凭借市场运作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市场化运作,按组织者的话来说,“羽林争霸”赛打通了官方、民间、媒体三方渠道,挖掘、释放了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力量:竞赛工作由省区体育主管部门、羽毛球协会组织承接,确保赛事专业规范;赛事推广则由专门公司负责,让媒体找到报道切入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成为有力推手,扩大赛事影响力。
中国羽毛球队为赛事代言更是“羽林争霸”赛提升形象的亮点。2012年,林丹演唱赛事主题歌《热力战放》,这是“超级丹”职业生涯第一次录制MV;2013年的赛事宣传片由蔡赟、傅海峰、谌龙、王仪涵、王适娴5位中国队一线主力参演。赛事还为球迷和球星搭建了互动平台。2013年的启动式上,国手汪鑫用球筒代替球拍与球迷互动,王琳用网球拍与球迷进行友谊赛,这都为观众留下了美好回忆。
业余赛事专业办 乒羽中心全程监督指导
民间举办的业余赛事,容易出现管理跟不上、赛程混乱等现象,不仅让组织者感觉压力“山大”,也影响参赛者的赛场体验。对此,中国羽协提出了羽毛球“业余赛事专业办”的要求。
在公平竞赛方面,“羽林争霸”赛制定了严格的运动员资格审查管理办法,严禁专业运动员参赛,杜绝“专业打业余”现象,确保业余赛事的纯洁性和生命力。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全程进行赛事监督并给予指导,包括竞赛规程的审订和竞赛工作的指导,同时在对业余球员的资格认定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审核作用。
“大赛设东、南、西、北四个大区,分为城市赛、城际赛、大区赛和总决赛四个阶段。”有关负责人介绍,“羽林争霸”赛首创五人制混合团体赛,激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参赛积极性;城市赛、城际赛、大区赛和总决赛等梯级赛制,打破了区域、行业、单位的限制。今年,比赛还打破了“盘”和“局”的限制,将男单、男双、混双三盘两胜的传统赛制改为七局四胜制,并加入女单项目。这些规则的创新,都增强了赛事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羽林争霸”赛还把业余赛事和专业赛事巧妙地“串”到了一起。2011年第二届“羽林争霸”赛在山东青岛启动,业余羽坛“苏迪曼杯”和第十二届“苏迪曼杯”形成联动;2012年第三届“羽林争霸”赛在拥有96年历史的全英公开赛现场启动,总决赛更是史无前例地在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举行,与英国业余队比赛、交流;2013年第四届“羽林争霸”赛总决赛将在广州世界锦标赛的比赛场地进行,冠军队还将获得为世锦赛开球的殊荣。
中国羽协有关负责人表示,羽协持开放的态度,从项目推广和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赛事,并积极引导管理,使业余赛事逐步正规化。(本报记者 王继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