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宝莱坞和乒乓球

2013年05月23日06:36  新华日报

  滢光棒

  20日,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印度时说,在女儿的建议下,他曾经观看过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李总理此举,想必不全是因为该片的精彩,他要表达的,应该还有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亲近。《三傻大闹宝莱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外,除非你是铁杆影迷,一般人恐怕说不出几部当代印度电影的名字了。但倒退三十年,《大篷车》、《流浪者》……绚烂的服装、华丽的歌舞,以及独具印度民族特色的故事深藏在整整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中。

  有人说,宝莱坞是好莱坞的山寨版。山寨也罢,原创也罢,宝莱坞正成为好莱坞的强劲对手。中国市场已成为好莱坞票房重仓;而在印度的占有率却只有10%左右。《阿凡达》当年风靡全球,到了印度票房只有同期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的1/3。如果说宝莱坞是山寨的话,那它真做到了“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宝莱坞不仅在印度割地称雄,在海外市场同样风生水起,每年创造的海外票房数亿美元计。可为什么在正处于牛市的中国电影市场,宝莱坞却难觅踪迹?因为我们习惯了沉醉于《钢铁侠》的个人英雄主义;习惯了为冷饭热炒的《泰坦尼克号》再感动一次,尤其是好莱坞越来越乖巧地学会注入“中国元素”后,每年30多部的好莱坞大片,几乎成了我们对世界电影认知的全部,连欧洲电影都不招人待见,遑论宝莱坞的野百合了。

  从现实角度考量,印度电影或许更适合中国观众。同为文明古国,同有着10多亿人口,同样面临着转型期的诸多社会问题,故事让我们“似曾相识”,更能击中我们的“切肤之痛”。就拿“三傻”来说,电影中抨击僵硬的教育体制和评判标准,不是让我们感同身受吗!

  关于当代印度,国人更多是从新闻中认知。最近的关键词是“强暴事件”和“帐篷对峙”,可这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印度吗?李总理谈及《三傻大闹宝莱坞》,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全面认识印度的门。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的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今天中印之间的电影交流,或许真能像当年中美之间的乒乓球[微博],成为两个大国拉近关系的推手。

  汪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