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早报:改变中国职业拳击需要邹市明

2013年04月08日14:19  东南早报

  李建国

  左眼失明的世界中量级拳王拉蒙·布鲁斯维特说:“如果你没有家庭,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机会,你还可以打拳。即使没有下一顿晚饭来度过漫漫长夜,如果可以打拳,牛排、面包也还能挣回来。”

  可是,“机会”这种东西对邹市明[微博]太过矫情。他32岁,有两块奥运金牌。在中国体育界,有一块已足够换取不错的前程,在此之前,他本有机会坐上贵州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的位置。不去趟职业拳击的血雨腥风,他这时候应该喝着茶看着报纸,下午没事的时候到拳击房里对年轻后生们喊上两嗓子。他甚至可以把之前的经历写成自传,就此开始仕途人生。

  所以,当邹市明卸下头盔选择去职业拳台尝试另一种人生的时候,与其说是金腰带的召唤和刺激,不如看成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在奥运场上,他是前辈和“海盗拳王”,但在职业拳台上,他什么都不是,倘若失败,他积累起来的名声在这个圈子里可能真就成了笑话,奥运拳击冠军狗屁不是的现状将被他放大。所以,邹市明迈出的这一步,对他本人,并不是在四个回合、六个回合或十二个回合的有限时间里赚一点出场费那么简单。

  一直以来,拳击在中国是被圈养的。为了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和全运会,打拳的人按级别分开后,只能有一个名额来保证他们此后是否有远大前途。在这条笔直的不归路上,很多人混进体制,每个月领着一两千的工资就此开始成为冠军的陪练品。他们无名无姓,年龄被用4来整除,这种最大的残酷背后,他们或许只有8年可以挥霍,没有力气之后陪练也必须被替换成虎虎生风的青年人。有报道说,浙江队的人员编制是,队员分为试训、长期集训和正式队员,其中试训队员没有收入,长训队员有每月100元到300元不等的补贴,只有正式队员,才能领到工资。

  而在奥运拳击的另一尽头,这些人也没有好的去处。职业拳击在中国是被埋在地下的,被看成是血腥的打架斗殴,没有官方比赛没有地位没有五险一金。他们的从业者大多是被其他项目淘汰下来的“残次品”,打拳只是卖力气拼身体的饭碗。当打不动比赛的时候,他们中的某些人会成为保镖、打手,以暴制暴,成为有钱人看家护院的壮丁。

  即使如熊朝忠[微博]这样的人物,拿了金腰带之后,媒体大肆报道的还是他此前挖煤、家徒四壁的惨状。他是个职业拳击手,可是没人关心他是否可以代表中国拳击,体制也不会奖励他一官半职,拳击于他来说,不过是个影子。在成功学范畴内,他只被看成是草根逆袭的励志典范,人们更在意的是,这个穷小伙子拿了多少奖金,分了几套房子。他不会改变这项运动的处境,一点都不会。

  熊朝忠胜利后,其经纪人刘刚说,维系职业拳击手所需的三样东西:高价门票、电视转播和博彩,在中国都是稀缺品。而且,体制内为了保证运动员心无旁骛地为金牌奋斗,也不允许有类似的拳击比赛存在。尽管中国在1987年加入了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可至今都没有加入任何职业拳击协会,想在中国举办职业拳击赛的人可谓难上加难。

  刘刚认为,中国的职业拳击需要有一个巨星来改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目前来说,这个人只能是邹市明也必须是邹市明。此前虽有人不断跳进这个圈子施展拳脚,但只有邹市明的介入才算得上是对中国职业拳击的一次启蒙。央视从晚上9点30分开始,两个多小时来播他的一场商业比赛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而且在这一过程里,专家一直在不厌其烦地普及职业拳击知识。

  根据人口数据统计显示,有200多万个家庭亲眼见证了邹市明的这场比赛。就连《华尔街日报》也凑热闹说,这位奥运冠军依靠个人影响力让中国观众重新开始关注职业拳击,而他也将成为打开中国职业市场的契机和突破点。毫无疑问,邹市明对于职业拳击比赛承载的商业价值和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对战双方本身。在邹市明这棵大树下,那些吃这碗饭的拳击手们的生活或许会变得好一点,会有多一些关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