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中国奥运首金第一人离世 见证许海峰零突破

2016年11月12日19:10    新华社 收藏本文
高殿民在2004、2008、2012年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中高殿民在2004、2008、2012年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中

  新华社体育部前主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高殿民11日下午15:30许在韩国平昌参加国际奥委会相关会议时突发心脏病去世。高殿民1978年开始从事体育报道,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报道许海峰夺金,全球首发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消息。

  高殿民。1954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977年大连外语学院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1978年开始从事体育新闻报道至今。

  曾任新华社体育部主任、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主席团副主席,同时还担任过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排球联合会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业余田径统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从事体育报道20年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的采访报道,如1984年洛杉矶、1988年汉城、1992年巴塞罗那和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以及1982年新德里、1990年北京和1994年广岛亚运会等。同时还参加过多次单项世界大赛的采访。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采写的“中国获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系列报道于1985年获得中国新闻作品最高奖——全国新闻评选特等奖。这是迄今在全国新闻作品评选中唯一一篇获得特等奖的体育新闻。

  主要作品:

  《中国选手许海峰获奥运会第一枚金牌》

  《“零”的突破》

  《为钱?为名?还是名利双收?》

  《乔伊纳家族为美国争得荣誉》

许海峰(右)在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射击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许海峰(右)在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射击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记录下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是高殿民的成名之作。这不但是中国体育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这组稿件中的述评《“零”的突破》、特写《“零”是怎样突破的》还选入了中小学政治教材。

  新华社洛杉矶七月二十九日电 特写:“零”是怎样突破的?

  新华社记者高殿民

  时间: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中午十一时十分(美国西部时间)。

  地点:洛杉矶东部的普拉多射击场。

  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结束了,许多外国运动员和裁判员涌向许海峰,争先恐后地同他握 手。在场的一些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员眼里也噙着泪花。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十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终于在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上获 得了第一枚金牌!它也是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无疑,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

  男子自选手枪比赛是上午九时开始的。晴朗的天气似乎也在为射击健儿助兴。观众一 清早就开车来到这里,挤满了射击馆。

  许海峰虽然只是第三次参加国际比赛,但在众多强手面前显得非常镇定。这位身穿红 色运动上衣的神枪手一上阵,第一组十发子弹就打了九十七环,随后又接连打了一个九十七环和九十三环。敏感的记者们开始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他,观众也不约而同地涌到四十号靶位的后面。人群中不时有人小声念着:“许海峰”,以致裁判员不得不多次出示“安静”的牌子。

  男子自选手枪比赛,靶位距运动员五十米远,六十发子弹要在两个半小时内分六组打完。许海峰打完前三组之后,一看时间还早,索性坐下来休息了。

  显然,在这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上,哪个国家不派最好的选手呢?许海峰的主要对手是年近五十的老将、慕尼黑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金牌获得者斯卡纳切尔。这位身高一米八三的瑞典老将已是第四次参加奥运会比赛了。他打完三组,成绩比许海峰仅差三环。

  许海峰稍事休息后,又继续瞄准,并且还放慢了速度。第四组他打了九十三环,而斯卡纳凯尔打了九十六环,两人的成绩相同了。比赛到了关键的时刻。但是许海峰冷静沉着。他那老成持重的性格在这时显露了出来。只见他不时作空靶试射,不到自己认为有充分把握时不扣扳机。第五组,九十五环。

  只剩最后十发子弹了。比赛已进行了一个多小时。长久的站立使他几乎是精疲力竭。他接连打出了两个八环,但他并不气馁。他又坐了下来,活动活动腿,然后,连打两个九环,又连打两个十环,最后以九环结束比赛。成绩是五百六十六环。

  五百六十六环!许海峰以比瑞典名将多一环的成绩居于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十六名运动员的首位,夺得了意义非常的冠军。

  场上顿时活跃起来,人们在主裁判多次出示的“安静”牌面前不住地欢呼,向许海峰表示祝贺。他背后的记录员、五十多岁的美国人乔治·莱米尔也走向前去,将现场的记分牌放在胸前,同这位金牌获得者合影留念。

  前来观看比赛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陈先紧紧拥抱住这位神枪手,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赶到射击场,将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光闪闪的金牌挂在许海峰的胸前。

  萨马兰奇通过陈先副团长向中国人民表示祝贺。他说,今天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我很荣幸地在奥运会的第一天把第一枚金牌发给中国选手。

  在庄严的中国国歌旋律声中,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这是多么光荣的时刻!陈先说,这意味着五十多年来零的真正突破,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

  2016里约奥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对高殿民进行了专访。见证了中国体育从射落奥运第一金到跻身世界体育大国第一集团的他最希望的是,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

高殿民现场采访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高殿民现场采访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7月21日体育专电 题:希望更多人参与体育——访连续四次参与奥运火炬传递的前媒体人高殿民

  新华社记者姬烨

  1984年,许海峰射落中国奥运首金,他第一个把这条消息传向世界。2016年7月20日,他在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参加里约奥运会火炬传递,连续第四次成为奥运火炬手,是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次数最多的中国媒体人之一。他,就是高殿民。

  高殿民现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田联新闻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新闻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虽然头衔众多,但高殿民最喜欢同行们称呼自己“老高”,而同事们也都亲切地称他为“高Sir”。

  2016年3月,高殿民在新华社退休。他曾是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主任、新华社驻伦敦分社社长。正如他所说,工作生涯内他几乎都在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就算退休之后,他依然没有离开体育。受国际奥委会邀请,他成了里约奥运会火炬手,连续参加雅典、北京、伦敦和里约4届夏季奥运会火炬接力,高殿民说每一次火炬传递都有新意,里约奥运会是南美洲举办的首届奥运会,因此也有特别的意义。

  20日的火炬传递中,当其他火炬手、巴西媒体和观众听说他连续4次参加奥运火炬接力后,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在坎皮纳斯市中心弗朗西斯科大街两侧成百上千名观众的呐喊声中,高殿民高擎火炬跑完了200多米的路程。

  “奥林匹克火炬代表和平、进步,火炬点燃开启了最盛大的运动会。当你手举火炬,会希望全世界的人们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朝着更好的目标前进。”高殿民说。

  在高殿民参加过报道的八届奥运会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高殿民写的《许海峰实现零的突破》的稿件,获得当年全国新闻评选特等奖,后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回忆过往的奥运报道经历,高殿民说,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到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再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全面登上奥林匹克舞台,他有幸亲眼见证中国体育的发展和进步,“非常荣幸赶上了好机会”。

  直到现在,高殿民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总共353人,参加21个大项中的16个大项,最终获得15枚金牌,名列奖牌榜第四。更令他难忘的是抢发中国奥运首金的消息,那届奥运会上,新华社派出40多人的报道团,高殿民是其中之一,他负责报道射击和田径两项。

  “(那时候)我是报道团里年龄最小的,我在新闻中心认真整理射击首日比赛的材料。”高殿民说,射击赛场距洛杉矶市区有100多公里,但他还是早早来到赛场。当时王义夫和一名瑞典名将也是热门。

  许海峰在比赛过了一多半后保持领先,当时技术并不先进,大家需要等待裁判验靶。此时,领队张福兴奋地对高殿民说,即使验靶可能有偏差,拉下一两环,许海峰也比第二名超出好几环,肯定第一!听了张福的话,高殿民果断地冲出射击馆,跑到三、四十米外的新闻中心,拿起电话向在洛杉矶的编辑部报告了许海峰夺冠的消息,“新华社用英文向全世界第一个播发了许海峰夺冠的消息”。

  除了许海峰的奥运首金,高殿民还表示那届奥运会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中国人对洛杉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洛杉矶,只有刘长春一人参加了田径比赛,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只不过在预赛即被淘汰。高殿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说中国体育在1932年吃了“大鸭蛋”。

  然而52年之后,中国重返洛杉矶,第一次全面登上奥林匹克舞台。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许海峰颁奖时说:今天是中国伟大的一天。“可以说1984年奥运会是分水岭,从那以后,随着国力增强,中国体育水平提升。而作为体育新闻工作者,就像所有中国人梦想的一样,何时能参加奥运会、获得金牌、举办奥运会,我都见证了。”高殿民说。

  在他看来,在中国体育水平提升的同时,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水平也水涨船高。首先是科技巨大发展,1984年还是用的手提打字机,当时美国在田径赛场有电脑,但只能查询成绩,组委会还提供寻呼机的租赁服务,这样编辑有事情就可以找到记者。而现如今,各种先进报道手段涌现出来,新媒体报道品种也更加丰富。

  其次是媒体竞争非常激烈,高殿民说:“1984年只有40多个奥运采访名额给中国记者,到现在中国记者奥运会注册名额有200多个,没有注册的记者更多。”

  报道过如此多届奥运会,高殿民也感受到国人对于奥运会态度的变化。他说:“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人们都更加了解奥运会,不会像过去那么狂热。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体育。从金牌衡量不出一国真正的体育运动水平,必须有越来越多人参与,体育才能显现出更大价值。”

  高殿民还说:“1988年兵败汉城之后提出奥运争光战略,后来才逐渐意识到需要全民健身,‘两条腿’走路。只要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调动更多的人投身体育,国际比赛的金牌数量和运动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有更扎实的基础。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体育只是训练很少数一批精英,现在慢慢走向大众化,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民间体育社团,比如骑车、长跑等,也越来越多。”

  在2000年出版的《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一书中,高殿民写下了自己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的开始、经历以及收获,我们也收录于此。

  记录“零的突破”

  我于1954年11月27日出生在河北省深泽县,1977年10月从辽宁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新华通讯社工作,第二年开始从事体育新闻采访报道,至今已整整20年。

  我从事体育报道的20年,正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试行改革开放的20年。我经历了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恢复后体育界出现“万马奔腾”的时代;目睹了莘莘学子们发出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呐喊;记录了许海峰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会金牌后的激动时刻;采访了女排夺取“五连冠”的辉煌;参与了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品尝了申办奥运会失利后的辛酸……我曾与运动员们为胜利一起欢呼、一起呐喊,同时也为他们的失利留下过伤心的泪水。

  从一个县城进入大学学习然后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我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所以,自跨入新华通讯社大门的那天起,就时时提醒自己,并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新华通讯社记者。作为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记录者和见证人,20年来我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从记者做起,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感到,不管干什么工作,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有一份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我与记者这一行结缘纯系偶然,而成为一名体育记者则完全出乎意料。中学开始我比较喜欢阅读报纸,作文成绩也不错,经常为学校的黑板报写一些小块文章。不过当初对将来能当一名记者却是连想也没想过。后来我进入大连外语学院学习英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社会上急需外语人才,同学们有的去了外事部门,有的去了银行,我则被分配到新华通讯社工作。

  70年代末,我国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后正处在拨乱反正阶段,体育运动逐渐恢复起来,与世界各国的体育交流开始步入正轨。新华社在十年动乱后,记者队伍出现青黄不接,急需培养懂英文的体育记者。一天领导找我谈话,决定让我搞体育报道,当时是大感意外。虽然身高1.80米,但我从未在体育方面表现出任何天赋,对体育报道更是一窍不通。领导说不是让你去参加比赛,而是去报道体育,不懂就向老同志请教吧。事情就这样决定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

  从此我开始要求自己喜欢体育运动,对体育项目不熟悉,就找来有关书籍进行研究,只要北京举办比赛几乎全都到场,向教练员、体育界人士虚心请教。几年下来,竟慢慢地爱上了这一行,并且对世界体坛的情况也略知一二。

  80年代初期,新华通讯社党组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目标。为了扩大新华社在国际上的影响,1984年新华社首次组织大型报道团报道洛杉矶奥运会。我作为报道团的成员,由于有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采访第九届亚运射击的经历,领导上仍分配我采访射击项目,在奥运会开始前两个月就开始了认真的准备,多次跑到位于西山脚下的射击场观看运动员们的训练,并和他们交朋友。

  1984年7月29日是第23届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天,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力克世界著名老将,夺得了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比赛期间我一直站在他的靶位后面,枪声一停,现场记分牌上显示出许海峰获胜了!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场的美国观众见到中国人就握手、拥抱。奥运会88年,发出的金牌超过2500多枚,起码有40多个国家获得过这项殊荣,就是无我炎黄子孙。外国人嘲笑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是“鸭蛋冠军”的耻辱终于被许海峰的手枪子弹一下子打碎了!我的眼睛模糊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但是记者的责任感提醒我,必须马上将这一喜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全国人民,告诉海外侨胞,告诉全世界。

  当初还没有移动电话,我很快跑到百米外射击场内的新闻中心,抓起电话机拨通了通往市内主新闻中心新华社租用的办公室的电话,首先向编辑部报告,从而使新华社率先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新闻,其速度快于东道主美联社和其他西方通讯社,为新华社和我国新闻界赢得了荣誉。日本共同社记者当天来到新华社在新闻中心的办公室,向我们说,他们总社认为“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上夺得了第一块金牌”,并要求他们的记者向新华社同行学习。

  许海峰获得中国首枚金牌的消息发出后,在现场忙碌了大半天的我竟然一点都没有饥饿感,与奥运会的比赛进程紧密地同步进行,我又连续发出一组中、英文稿件,从比赛结束一直工作到深夜。这些稿件中,快讯新闻很短,但此后的消息一条比一条详细、具体,而且还配发了特写、述评等。这组稿件体现了通讯社报道的特点和优势,合乎通讯社的发稿规律和报道要求。报道不仅在文字上既快又准确,而且突出了中国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的政治意义,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练就过硬的快速反应能力,战役性报道往往是对一名记者综合能力的检验,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高质量的报道任务,没有平时的积累和深厚的功底是不行的。

  这组稿件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特等奖。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新闻评选中唯一一组获得特等奖的体育新闻。这组中英文稿件还获得1984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奖,并被列为国家体委公布的1984年体育战线100件新事中的一件。组稿中的述评《“零”的突破》、特写《“零”是怎样突破的》还被选入中小学政治教材里。国内有的出版社还根据稿件内容编辑成连环画出版。从1984年奥运会后,连续两届奥运会我都负责采访首枚金牌的报道,在重大体育赛事上同西方通讯社进行竞争。

  体育记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平时要手勤、腿勤,要多动嘴,多动脑,用笔去记录时代的发展。80年代初,我国决定对外开放山峰供各国登山运动员攀登。正当国外登山界跃跃欲试来华登山时,我抓住时机采写了《14个国家和地区登山队将来华登山》的英文对外新闻,从体育运动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的角度着笔,客观而又自然地对外介绍了我国开始不久的改革开放政策。此稿用中、英文同时向国外播发后,美联社、路透社等几大通讯社都进行了转载,港澳报纸也纷纷刊登,影响甚广。这篇稿件在国家体委组织的1979年至1982年全国首届体育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这也是新华社体育对外报道中首次获得全国体育好新闻一等奖的获奖作品。

  体育记者也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要善于独立思考,采访要深入、扎实。作为通讯社的记者,报道中不仅要盯住国内的热点,还要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能够作出迅速的反应,要走出“狭隘的村镇小街”,研究世界体育发展趋势,掌握体坛动向并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接连不断地写出优秀作品。多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尝试。

  1985年国际田联放宽奖金的发放,一向标榜业余性质的这个国际组织也向商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经过分析研究后,我采写了述评《为钱?为名?还是名利双收?》的英文稿,就田径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稿播发后收到良好效果,《中国日报》分为上、下篇刊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美国的乔伊纳姑嫂连连获胜,震动了奥运会。我采写了《乔伊纳家族为美国争得荣誉》英文稿,对国外播发后受到好评。此稿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优秀体育新闻奖。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写的综述《亚洲选手持枪进逼,欧洲选手遇到挑战》一稿,分析了当今世界射击运动的发展趋势。作品荣获第25届奥运会好新闻奖。另外,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与杨明合作采写的《射击场花絮》还被评为奥运会好新闻获奖作品和当年的新华社社级好稿。

  大型运动会的报道是新华社的重要业务之一。从80年代末期起,我开始参与新华社体育对外英文报道的组织工作。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我是英文对外片领导小组成员,采访了像伊拉克能否参加亚运会等政策性很强的新闻。亚运会后,新华社英文对外报道获得了全国好新闻特别奖。1992年奥运会前后,我协助新华社报道领导小组指挥记者采访,尽了自己的努力,作出了成绩,受到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表彰和奖励。1994年广岛亚运会期间,我负责对外英文报道的组织指挥工作,当时在人力紧张的情况下,我社编发的英文稿件以其时效快、准确、内容丰富、报道全面,而受到了外国通讯社的瞩目和好评。法新社记者每天都到新华社编辑中心对照我社播发的奖牌统计和其他成绩。我编发的一篇英文稿件还评为当年新华社的社级好稿。

  我在体育报道中作出了不懈努刀 , 其中连续参加四届夏季奥运会的报道,这在国内同行中是不多见的, 同时还采访了多届亚运会以及世界性大赛的报道,足迹遍及四大洲。1982年,我被评为新华社和中直机关先进青年,在新华社成立50周年之际,受到社长的通令表彰。1989年我开始担任国际业余田径统计委员会委员,每年向国际田联提供我国田径选手的成绩。1992年,我被选为我国唯一的国际排联新闻委员会委员,并随后在连续两届代表大会上当选。 1996 年底开始担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1997年担任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主席团副主席。

  编辑:韦骅 徐征 王春燕

文章关键词:高殿民许海峰新华社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相关新闻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