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蔚:冬奥会魅力独特 申办成功非终极目标

2014年02月17日19:11  新华网

  新华社索契2月17日体育专电题:冬奥会魅力独特申办成功非终极目标——专访国际奥委会委员李玲蔚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陈硕

  国际奥委会委员、前羽毛球明星李玲蔚日前接受了新华社独家专访。在她看来,冬奥会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北京和张家口的申办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取得主办权并非唯一目的。以下是采访实录:

  冬季项目越看越有魅力

  记者(以下简称记)冬奥会赛程已经过半,您对这次赛会有什么样的印象?

  李玲蔚(以下简称李):这是我第一个冬奥会,非常兴奋,很感叹,毕竟它跟夏季奥运会有不同之处,所以这些天在这里感受还是比较深的。

  记:您说的深刻印象是对赛事组织还是比赛项目呢?

  李:都有。从筹备的角度,可能也出现过一些不顺利啊,或者说没有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进程表来完成、有点滞后。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应该说出现这些问题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大家降低了对它的期望值。赛前索契的工作还是提速了很多,所以到最终开幕的那一天,大家还都是非常满意,从筹备到竞赛的组织、运行、交通等各个方面。这次像冰上的项目、奥运村、IOC(国际奥委会)的总部饭店这些,都比较集中,所以在交通方面省了很多时间。我周边用交通T3(班车)的朋友反映,这次的T3比任何一次的T3都来得快。因为距离短,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到达,也不用等很久,经常是车在等人,应该说还是非常方便的。

  记:在您看过的这些冬季项目中最喜欢哪些?

  李:很多项目都是越看越看进去,越觉得它有魅力。我不是贬低夏季的项目,其实冬季尤其好多都是户外项目,跟大自然贴近、融合。在山上面看一些雪上项目的时候,后面的背景是大山、白雪,树林啊,然后运动员的服装装备也跟大自然能够融为一体,是非常漂亮的一幅图画。室内的冰上项目也有它的魅力,花样滑冰就不用说了,老少通吃,确实很漂亮很美,很优雅的感觉。这次也看了好几场冰球,包括美国队跟俄罗斯队的比赛,他们形容是火星撞地球,一点都不夸张。像短道速滑有它的魅力,速度滑冰又不一样……冬季项目不看不知道,一看慢慢都会喜欢上。好多项目对于中国人来说好像离得比较远,但是通过这次冬奥会,加上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以后,我觉得有很多项目在中国都会有基础的。

  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是奥运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记:说到申办,您怎么看待北京和张家口的申奥前景?

  李:我很荣幸地经历过北京奥运会从申办到筹办到举办,对一个城市去申办、举办奥运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个人理解,申办奥运会就和我们的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是一样的。获得主办权跟运动员获得金牌、奖牌是一个目标,但不是唯一。可能我们自己当运动员时候的理解并没有那么深,我们只是从平时训练、比赛的角度出发,去参加一个比赛目标就是拿牌、拿冠军。其实你慢慢地去理解,我们平常说得最多的就是重要的在于参与,真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像我们来到奥运会这种综合的大型赛事,你所感受到的远远不仅是球场上、赛场上的那些东西,场外的这种气氛,观众的参与,志愿者的服务,还有很多我们从镜头里看不到的一些东西,都是非常值得留恋、值得传承的。

  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大家首先问一句,有可能吗?能拿得到吗?就像我们运动员去参赛一样,能拿得到金牌吗?我觉得首先这次我们提出申办,就表示了我们一种决心、一种期待。实际上这种期待,不单是咱们国家对冰雪项目的期待,期盼,同时也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我觉得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因为我们有了北京奥运会这个积累沉淀,有这几年奥运遗产的传承。实际上北京作为一个奥林匹克城市,仔细去看的话,还是有很多痕迹留了下来。所以我觉得北京、张家口提出联合申办冬奥会,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理解的一种延续。一开始从我本人来讲听到北京要申办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理解到这么多,现在慢慢地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对这些方面了解以后,确实感觉到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确实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我觉得不是一个终极目标。首先你看,从我们提出来到现在,这么短的时间,我相信,加深了咱们的国人——包括我自己,对冬季项目的理解,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应该说又点燃了大家2008年对奥林匹克的这种热情。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好的开端,当然这个过程可能还是挺漫长的、挺艰苦的,但是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是有收获的。

  记:您还在2018年青奥会协调委员会工作,具体承担哪些职责呢?

  李:我是新委员,还是第一次担任协调委员会的这个职责,我觉得这对我也是一种责任,我也挺有信心能把这一块做好。第二届青奥会在南京,我也一直在跟进筹备进展的情况。青奥会的理念包括对青少年的教育、奥林匹克的传播等,这些理念是不变的,所以我对南京的青奥会也非常期待。通过南京青奥会的举办,对我后面2018年第三届青奥会的协调委员会的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我们这个委员会的真正工作开始会是在南京青奥会结束以后。今年9月份会有一次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实地考察,跟当地的组委会有一些会议,那时就进入倒计时状态,一直到2018年。

  人生各阶段各有精彩

  记:从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到体育官员、北京奥组委官员,再到国际奥委会委员,您的身份一直在转变,对于体育和奥运匹克的认识是不是也在不断改变?

  李:没错,自己感觉我是非常非常幸运。作为一个运动员,在运动生涯没有太多的遗憾,尽管也留下了一身的伤病,也没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遗憾,自己还是非常的幸运。做教练,也是非常幸运。你的成果要在他人身上显示出来,这跟自己在运动场上拼搏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也是赶上了那一批好的运动员,对我的执教经历也是一种认可吧。更幸运的呢,是赶上咱们中国实现百年奥运梦想。作为一个体育人,我们能赶上申办、筹备包括举办,我觉得我们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一步一步走过来,最终自己能够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还是非常非常幸运,我真的很感恩,对所拥有的这一切。作为一个运动员,当时觉得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在运动场上获取奖牌、获得金牌,人生最辉煌、最靓丽的是在那个阶段。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人生各个阶段都有精彩的时候。随着咱们国家的不断强大,体育的不断发展,包括北京、张家口又申办冬奥会,我个人就像搭上了这艘大船似的,可以去见证很多。所以我觉得我这代人也是很幸运的,我个人也非常非常幸运。人生非常完美、非常有意义,尽管坎坎坷坷也遇到过,应该说还是非常精彩的。

  记:这次国际奥委会全会巴赫提出可持续发展、公信力、青年3个主题词,您觉得这些理念对于中国体育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吗?

  李:他提出的这个理念跟现在咱们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很吻合的,像可持续发展这一块,我觉得体育它不仅仅是竞技体育这一块,不仅仅就是运动场上金牌、奖牌争夺的这一块。尤其是那种无形的东西,像奥林匹克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塑造,这跟世界体育的发展都是非常吻合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块,通过北京的奥运我们也能看出来。举办一届奥运会不是一锤子买卖,它的那个遗产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摸得着的和感受得到的,无处不在,这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巴赫在考核一个申办城市的时候,他也要看通过举办奥运会能给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而不是单纯地把奥运会放在你这举办。举办完了,我就走了,到下一个去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体育也是这样的。像我们运动员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但运动生涯只是人生的某一个节点,而不是全部。体育不仅仅是竞技体育,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从过去大家坐在家里去欣赏体育,去看电视,到我们自己亲身去参与,把我们的孩子把我们的青少年带到球场、运动场上去体验和感受,已经起到了一个质的变化。参与体育的出发点不是说一定要成为运动员,我们的青少年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他(她)的身心都能得到锻炼。还有,竞技体育在运动场上,公平竞争,人人都要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这个对青少年是塑造一种情操。应该说体育有其它一些东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现在大众对体育的这种看法认识,包括我们自己作为体育人对体育的看法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大球突破难度大于个人项目

  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您觉得我们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李:这个问题比较大。简单地说就是,同样是金牌,有含金量的问题,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项目。这些年我也在国际奥委会的项目委员会工作,接触到一些很具体的数据,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从奖牌、金牌的数量来讲,可能不是差异那么大,但是从含金量来看的话,里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提升的。从人口、场馆建设等方面我们可能算是体育大国,但是很多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包括冬奥会,我们还需要去提高。冬奥会我们也拿一些项目的金牌,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在一些个人项目,还有一些是组合的项目,多人的,再上去就是一些集体的。就像我们夏季的一些项目,三大球如何突破?跟冰雪项目这些一样的,这次冬奥会我们很多项目都没有开展,基础还是很薄弱的。从竞技水平要有选苗培养、突破,最后能够拿到成绩,同时也要考虑到我们的教练队伍这一块也是一片空白。从赛事组织工作这一块,我们也是一块空白,场馆建设可能也是一块空白。从北京这一次的申办,大家能从各个方面对冬季项目有全新的认识,所以说还是很期待的。

  记:刚才您谈到三大球,您觉得中国的三大球如何能摆脱困境?

  李:我是羽毛球出身,后来在乒羽中心工作,接触的都是小球,对大球的认识可能达不到那个高度。但是从我个人认识来讲,我觉得集体项目、大球要整体突破,难度要远远大于个人项目。个人项目我一批选材,8个10个运动员选材我不可能都选出来的是冠军,但我要选得好,赶上好的苗子、好的时机、教练,再赶上好的国际形势,出人才的概率百分比还是存在的。但是,集体项目的难度确实比较大,投入也比较大,整个队伍水平的提升难度远远大于个人项目。再加上到赛时临场的发挥,它也讲究一个集体的配合,不是你一人出状态就行,所以说难度确实更大。与个人项目的突破、技巧类项目的突破相比,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厚实的基础,恐怕还是要耐心一点。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河南省人大代表遭“情妇”发照片举报
  • 体育318分创纪录!全明星东部胜西部 欧文MVP
  • 娱乐曝柴静美国产女 抱孩子回国被目击
  • 财经兵工物资总公司高管挪用公款称为报恩
  • 科技揭秘抢票软件黄牛链条:批量卖12306账号
  • 博客马未都:乾隆皇帝是个超强记忆力天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硕士当按摩师月薪不如保姆 考研成绩
  • 育儿28省份试水建弃婴安全岛引变相纵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