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杂志》七年之痒:遭遇瓶颈 和国羽二次创业

2014年01月16日11:39  《羽毛球》杂志

  这期杂志是2013年的最后一期,制作完成时突然心生感慨:日子过得太快,不知不觉中,一年又这样匆匆而逝。仔细回想一番,杂志从初创到现在,一晃也有7年光景。7年间,杂志从无到有,从不断尝试到逐渐定型,得到了许多的支持与厚爱,也经历了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艰难与困惑,一路走到今天,过程还算平顺。

  7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推出类似回顾与纪念的专辑,编辑部的每位同仁只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埋头于每一期杂志的采写、编辑和制作中。这样的工作渐渐变成了一种常态、一种模式,大家淡忘了时间的流逝,那些似乎应该稍做纪念的时刻总是在日后的某一天想起,简单聊上几句后,便又回归到日常的工作状态里。

  在形容夫妻关系时,常会说到“七年之痒”这个词。杂志办了7年,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也有些“七年之痒”了。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历经7年的磨合、积累,我们对于杂志的日常工作早已驾轻就熟,每一期杂志的制作都进行得比较平顺,没有大的起伏,自然也就少了一些初创时的激情;二是杂志已经拥有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作者群乃至广告资源,彼此越来越熟悉,感情深厚又平稳,这些东西带给了我们一定的满足感,却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当年一无所有时的动力和干劲。

  因为缺少了一些激情,呈现在杂志上的内容成熟老到,但新意不多;因为失去了一些动力和干劲,杂志的发展相对平稳,但难有大的突破。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给传统纸质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今天,我们同样遇到了“瓶颈”。

  前段时间,中国羽毛球队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要求全队的每一位教练和队员真正从零开始,站在更高的起点,以更加旺盛的热情和更加专注的精力,在新的奥运周期创造新的辉煌。7年来,我们的杂志始终跟随着中国羽毛球队成长的轨迹,见证了他们在这7年里取得的辉煌,也记录了他们为创造辉煌所付出的心血。

  还记得杂志创刊号的封面是林丹,当时的林丹还没有夺得他个人的第一个单项世锦赛冠军,当时常被大家拿来与他比较的对手还不是李宗伟,而是第一个大满贯得主陶菲克,而现在的林丹早已超越陶菲克,成为羽坛第一人。前些日子去参加陈金的婚礼,不禁想起10多年前,每次去南京出差,金超总会托我带点巧克力给儿子,他口中的儿子就是陈金,那时他才10岁。现如今,当年的小男孩早已成为世界冠军,退役后还留在国家队当起了教练,娶妻成家,俨然已是成熟的男人。

  进入新的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队开始了“二次创业”的征程。制作完成本期杂志,我们也将迈入新的制作周期。置身于传统媒体被普遍唱衰的寒冬中,我们该如何坚守?或许现在我们还拿不出太多的办法,但至少应该像中国队一样进行一番“二次创业”,最起码也要重拾当年的激情与斗志。唯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多年来始终给予我们支持的人们。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央明确裸官等6类人禁入提拔考察
  • 体育意杯本田首球米兰3-1 足总杯曼城5-0晋级
  • 娱乐佟丽娅晒唯美婚照 发疯爱宣言:嫁对人!
  • 财经业内称房企年终奖增三成没问题
  • 科技独家对话中移动与苹果掌门人
  • 博客苗炜:我为何对北京后海和南锣反感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调查显示7%男大学生有过男男性行为
  • 育儿女子全职带孩子被婆婆嫌游手好闲致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