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们来山东。”赛前,北京女排[微博]教练们和山东女排教练组在自助餐厅寒暄时,张洛举起酒杯对他的北京同事们如是说。的确,虽然执掌的是北京队教鞭,但身为山东人的张洛此次是在家门口作战。但回家,张洛的心情是复杂的。
在带领球队抵达莱芜驻地的当天,张洛和北京队的队员们就得到了赛区接待人员热情的欢迎。自2010年起,莱芜先后成为山东男、女排的联赛主场,而张洛也参与了当时与莱芜赛区协商、签约的相关工作,他和莱芜赛区的工作人员自然非常熟稔了,所以赛区工作人员对张洛身份的转变一时竟很难适应。“他们见了我都说,张指导,两年前你是作为主队教练来我们这里谈赞助和主场的,两年后再来却成为客队教练了,真想不到!”说罢,张洛哈哈一笑。
“回山东,迎战山东队,我的心情挺复杂。”张洛说,“包括今年全运会我带领北京小男排,碰到山东队时也一样。每一次和山东队交手,我的心思、心态都和迎战别的队不一样。”张洛坦言,目前的山东女排中多数队员在两、三年前他担任山东队主教练时都带过,当时他为球队、球员打下跑动进攻的基础,期望为这支球队带来改变,目前已经能够从山东队的身上看出端倪。所以张洛坦言,他也希望山东队能够打得好,但当然也期盼北京队能够同样有好的表现,所以,心情不能说矛盾,但非常复杂。比赛毕竟会产生胜负,张洛和他的队员们在21日的这场关键比赛中战胜了山东队,在带队取得联赛四连胜的同时,让北京队的排名上升至小组第二位。“我想,这场比赛没有什么‘复仇’不‘复仇’的。我就是希望山东队和北京队都能打好今年的联赛,我和小安(山东队主教练安家杰)也说,希望北京和山东都能从第一阶段小组赛中出线,这样是最好的。”张洛说。
在结束了与山东队的比赛之后,许久未回济南的张洛和女儿张云逸这才临时改变计划,在赛后一同驱车百余公里回了趟济南看望家人,但匆匆的回家时间也不过一晚而已。或许这晚,回家的张洛心情会舒畅许多。
对话张洛:“我们的目标不会改变”
在前往训练场的中巴车上,张洛跟北汽女排的队员们半开玩笑地讲了此次出征山东莱芜客场的一个以往从未有过的新要求:“莱芜赛区的接待条件非常好,但用餐的时候要注意别吃太饱,等到比赛时跳不起来了。”队员们听完这个“要求”哈哈大笑。这个场景正反映出经过新赛季361°女排联赛第一阶段小组赛半程考验之后,重回正轨的北京队将士们轻松的心态。连续战胜河南、上海、江苏,而下半程首战又在客场战胜了老对手山东,让这支队伍度过了开赛之初两连败的最艰难时刻,媒体的怀疑态度日渐减少,队员们也不再观望。但张洛却说,北京队保八争六的联赛目标并不会因此改变……
记者:在与小组所有对手交手之后,您怎么看小组的形势?
张洛:在我们这个小组里,恒大队无疑是一枝独秀,河南队和江苏队在积分上与其他对手有一些差距,上海、北京和山东的积分与排名是球队客观实力的体现,这三个队伍的实力相差无几。如果北京队在第一阶段小组赛后半程里能够战胜排名靠后的几支球队,恒大、上海、北京和山东小组出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记者:目前北京队的整体状态如何?
张洛: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联赛四连胜,队员们的表现一场比一场好,但目前的北京队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曾春蕾[微博]的腰伤还没有完全好,一直在边治疗边训练边参赛;韩旭[微博]的腿伤不轻,与江苏的比赛基本没上。这些伤病让北京队的状态并不稳定。
记者:但北京队的整体状态回升速度似乎还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张洛:这与教练组付出的艰苦工作有关系。我们这个新的教练组接手队伍至今已经40余天,各位教练员包括领队和甄指导(北京队顾问甄九成)对队员们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队员们统一了思想,队员们也都能围绕教练组的标准和要求去做。在训练中,训练质量、训练节奏和身体训练都开展得不错,这支队伍应该会慢慢往上走。
记者:在莱芜赢了新赛季第一场就让北京队吃了败仗的老对手山东队,是否意味着北京队的年轻队员们已经彻底走出了心理阴影?
张洛:赢了老对手山东队,队员在心理上应该有进步,但不会在一、两场比赛结束后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是希望队员们能够在未来打硬仗和恶仗时经受更多锻炼,会有更大提高。队伍现在逐步走上了正轨,我们的硬劲、拼劲以及困难时咬住对手的劲头确实比以前有提高。
记者:战绩的提高是否会让您调整北京队的赛季目标?
张洛:保八争六的目标不能改变。虽然我们连胜了三场球,但如果接下来的比赛掌握得不好,仍然有降入保级区的危险。北京队这个赛季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开赛连输两场一分未得而且排名垫底,我能感觉到有的队员在观望、动摇,球迷和舆论也都在持怀疑态度。那个时候也有记者问我是否要把赛季目标调整到保级,但我说这不至于,毕竟第一阶段小组赛总共十场,我们才打了两场。虽然没有得分,但队伍是有进步的,也有往前发展的好趋势。那个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改变目标,现在赢了几场球,也不能马上改变目标,我们还是一场场打好,每一场比赛都把技战术和心态等各方面工作做好,力争打一场进一步,边赛边练、边练边赛、以赛代练。(本报记者苏畅莱芜1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