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其实我不想做女强人 新任主席选举大开眼界

2013年10月09日10:10  东方早报

  “北冰南展”做了三十年,但以前是围绕全运会来做的,等于是一个竞技体育。很多时候政策支持下的项目都无法支持下去,在我看来首先还是要获得大众的支持,满足大众的文化利益需求,否则只以竞技体育为指导方向,就成了没有生命力的运动。

  ——杨扬[微博]谈如何在上海发展冰雪运动

  早报记者 董思韵

  2013短道速滑世界杯上海站,看台一角,运动生涯共获得59个世界冠军的杨扬看得异常投入;从2006年第二次退役算起,7年间,她从未远离冰面。但现在,杨扬几乎不会在冰面上极速前进了:她是老板,需要打理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的各项事宜;她又是母亲,要带儿子回家午睡;几周前,她在国际奥委会[微博]全会上履行委员的职责;现在,她已经是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全球形象大使,在她的冰场里培训特奥选手。

  那59个世界冠军已成往事,而现在的她正在经历比拿金牌更让人兴奋的生活;在她一手打造的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里,杨扬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阐述她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责任,聊聊她的丈夫和儿子,当然还有她的冰雪梦。

  新任主席选举大开眼界

  东方早报:短短8年时间,你就从一名运动员变成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特奥大使、一位妈妈、一座冰雪中心的老板。你是如何完成这些蜕变的?

  杨扬:其实我在进入国际奥委会之前,参与过许多协会和组织的工作,至少也是混个脸熟吧。大家都很熟悉我。所以在2010年2月12日的温哥华国际奥委会全会上,提名亚洲委员的时候,身为女性的我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作为候选人2010年也成功当选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至于秘诀,我觉得退役之前就要有准备,2002年我就开始有准备,那年我退役了一次,不过之后因为自己舍不得加上队里的需要又复出了,最后在2006年第二次再退役时,内心就有了很多计划。

  外界看来,我们都是“运动员”,但其实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我的一些队友就很享受家庭生活,生了孩子,乐在其中,她这样的选择也不能算是不成功。其实运动员退役和转型,主要不是看他获得了什么成就,而是要看他的生活状态。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要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在运动场上获得成功,你需要付出,那你退役之后想要延续成功也必须要付出,想要成功你就不能偷懒,这是我经常和运动员们说的。至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作为运动员的我,是一个喜欢掌握节奏的人,我必须根据自己的体力来控制比赛的节奏。所以退役了以后,我很清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开始我也不懂,后来慢慢在挫折中经历,比如这个冰场,以前想得很简单,盖完就用呗,但现在知道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要学会对手谈判、竞争。前期经营了3个月,我也遇到了很多的苦难和挫折。

  东方早报: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身份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杨扬: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宽阔的平台。也为我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舞台,作为一个运动员我也经历过退役之后的迷茫期,当时如果有人能够来指点我,我可能会用更快的时间走出低谷,不用1年的时间,用半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就能重新振作起来。现在,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为其他的运动员做一些这方面的事,为他们的退役生活做出一些指导,我想这是我所能做的。

  东方早报:很多人觉得奥委会委会很神秘,权力很大,这样的身份都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体验?

  杨扬:其实我很幸运,我刚当了几年的委员就赶上新任主席选举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是大开眼界。

  以前参加过2018年冬奥会城市的投票,但这一次是新主席投票,在中国竞选和国外不太一样,不论是城市竞选还是主席选举,他们都会来向你宣传他们的执政纲领,我自己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拉票,最后和老委员讨教,他们传授我经验,他们教我发问,询问他们的优势,问他们用什么征服我,我也从中学会了怎么去争取我们的权益。我是运动员委员会的一员,当时是在选择哪一个项目可以重新回到奥运,我们就趁机提出要求每个重回奥运的项目必须成立运动员委员会,必须要有运动员进入理事会,成为领导层。

  我也会问这些候选人,他们在下一个8年或者12年任期内有什么挑战,奥运应该怎样发展,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东方早报:想过申办冬奥会吗?

  杨扬:当然有这个想法,这是一个国家战略,我相信所有冰雪人都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届冬奥会,我也在做这方面准备。在观看别人申奥的过程,我也在看他们的策略。看他们是怎么在规则的允许条件下进行宣传,我觉得申奥必须强调国际化,我在听别人申办的时候学习他们的措辞和理念。我觉得中国未来必须走向国际化,单纯强调奥运和“local”的概念是不够的,因为奥运是全人类的事。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身份也帮助我更加理解奥运,站到国际化的视野上来。我现在处于学习的过程中。

  选择自己带孩子

  东方早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但你依然在社会上非常活跃,你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

  杨扬: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其实我也很同意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我也希望哪一天能变成这样。现在对我来说我和先生是相互支持的,幸运的是我的家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当然,他也很幸运,因为我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开玩笑)。如今的社会,家庭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周边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比如今天的活动冰场的、冠军基金的人也帮了很大的忙,我的感觉就是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我呢不太合适每天待在家里,我老公这一点非常清楚,他也明白只有在外面做好了,家里才会更好。

  东方早报:你现在这么忙,平时有照顾孩子的时间吗?

  杨扬:其实我花了很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没有让老人来带孩子,我还是自己在带。去年10月份,我带着儿子在美国出差,当时他只有10个月大,我们因为大雪被困在了洛杉矶机场一天一夜,当时我带着他,心里一点都没有焦躁和不安。儿子吃了就睡,醒了就吃,就这样两个人在机场度过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我因为儿子就在身边,也感到很安定,当了妈妈的人都能理解这样的心情。其实带孩子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比如出门前要带足吃的和喝的,其他事情就顺其自然了,没有这么复杂。工作和生活是可以融合的,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妈妈身边,有妈妈在他就有安全感。很多母亲就是不太勇敢,有太多的顾虑,不敢工作生活一手抓。

  国家队队长做特奥教练

  东方早报:担任特奥形象大使对你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对于这项事业有什么计划?

  杨扬:我们有相关特奥运动员冬季项目培新计划,对特奥花滑、冰球等项目的特奥运动员培训计划已经开始了,今天在冰场看到的孩子已经训练一段时间了。其实我们冰场本身就有一套技术滑冰培训课程,在培训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有进行分项,短道速滑或者花样滑冰或者冰球,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滑行能力,先把基础的学会。那么目前的教学在技术层面上和普通孩子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教练在教学方式有所区别,不过现在还没有文字材料,大家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效果还是不错的。

  东方早报:那现在特奥教练的情况怎么样?

  杨扬:教练以前都是运动员,还有外教,有刚刚退下的国家队队长,都在做教练,短道速滑的教练有许多都是在国际上出过成绩的,目前一共有11人,我的启蒙教练也在其中,今天在场上负责拍照。其实我非常非常希望自己不那么忙,能来这里滑冰。那个时候我就不用考虑别的事情,享受滑冰。

  在上海7年发展冰雪运动

  东方早报:在上海你一手建立了冰上运动中心后,听说你还要搞滑冰学校?

  杨扬:现在还没有注册完,所以不太敢对外说,我们这里叫飞扬冰上运动中心,有专业的课程。

  东方早报:其实上海的冰雪项目普及程度并不高,那么这里的课程针对怎样的人群?

  杨扬:实际上,我们的课程已经开始了,第一部分就是对社会普通人开放,凡是对滑冰感兴趣的,都可以来,想要提高滑冰的技术也可以。另外一部分就是专门针对学校和社团的,我们的体育馆不像其他在商场的冰场,是靠人流,我们这里更多依靠的是培训课程,作为我们对上海的承诺,我们会推行冰上项目进校园。在上海,我们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是普及,给所有的孩子滑冰的机会,有孩子喜欢的话我们会成立相应的社团或者运动队、俱乐部。再下一步希望是搞校际联赛,在联赛中就能涌现出有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体教结合”在上海还是有很好的前景,教育局和体育局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政策。

  东方早报:那么目前冰场在上海的运营情况如何?

  杨扬:其实我们的冰场现在还是第一家市场运行的冰上场馆,这个是我感到非常骄傲的,到现在为止其他专业的场馆都是国家在投资的,我们这边是自主经营,开销是自己来承担的,所以压力也挺大。我现在逐渐在和政策做对接,我也听说现在在逐步改革,这里可以说是一个试验田,如果成功的话我相信未来南方这样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