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冠军出复旦 双面选择读博或冲击奥运尚未定

2013年09月18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钉鞋、紧身裤,操场里的男生不禁感叹“哇哦”;先高考、再直研,餐桌另一头的刘翔记得这个女孩:“你几时回复旦?”

  她个子不高,皮肤白皙,在直研姐妹的聚会里,半点不突兀。她是硕士生,也是双冠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迎新会上,院长宋超向新生们专程介绍了这位师姐;全运会阶段总结里,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把她当作体教结合新典范。而她一边盘算着跟闺蜜去时尚派对里开开眼界,一边亲热地对路边摊主打起招呼。

  这个周一,25岁的赵婧从全运赛场回到复旦校园,完成了因比赛推迟的新学期注册。她说,自己与校园里的女大学生并无二致,但身边人都知道她的独一无二——从复旦走出,花六年时间成就全运会800米和1500米跑双料冠军,同时完成本科学业,研究生毕业在即。

  是什么造就双丰收的神奇?复旦田径队的教练杨峻总结三点:难得的天赋、科学的训练、少有的努力。但嘉兴妹子本人说,感谢生活的双面性。而这种双面性,从她进入复旦第一天就一览无余。

  “第一堂训练课,师哥师姐跑20圈,我连两圈都跟不上,两天瘦了六斤。”2007年6月26日,揣着490多分的高考成绩单,二级运动员赵婧住进了复旦宿舍,因还没开学,只有独自一人。初来乍到的不安,从业余转为半专业训练的不适,外加家里爱犬的离世,各种负面情绪交织,赵婧觉得这是“最灰暗的日子”。但姑娘天性乐观,最难的时候想想为什么来上海,想想憧憬的复旦人文长卷就要在眼前铺开,一切也就豁然了。那年夏天,痛苦在此堆积,希望从此发端。

  本科四年,是体育特长生,不是体育特权生,这是赵婧告诫自己的。学业上没有通融之道,训练更无偷懒之法,她只能让自己有限的时间全都高效运转。最忙的大二下半学期,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外加三小时训练,除周二外晚上另有两课时,周一到周五全部排满。唯一得空的周二晚间,还被赵婧充分利用,“在报亭打工,因为可以看书看报纸。”课堂上从不睡觉,该休息时从不贪玩,赵婧把艰巨的时间管理当作另一门学科。

  “研究生这两年,我一边在学校读书,一边跑到莘庄备战全运会。”复旦与莘庄,一南一北,路途遥远,但赵婧从没试过偷懒,“莘庄有更好的训练气氛与保障,冠军是所有运动员的追求,哪怕只是学生运动员。”她更从未有过不回学校的念头。“如果一直封闭集训,感觉眼光太狭窄了。”作为一名新闻系学生,赵婧最爱的课是“深度报道”,“每次听老师讲述进医院、去监狱做采访,就感觉人生阅历又丰满了一些,而这是运动队很难得到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三年前赵婧会因为直升研究生面试,而放弃亚运会的参赛资格。

  现在,研究生三年级的她要面临新一轮抉择:是继续读博,还是冲击奥运舞台;是争取留校,还是进入体育局系统工作;是尽早与甘当陪练的男友结婚,还是先立业后成家……“既要为两全其美而奋斗,又要为事倍功半做好心理建设。”赵婧的人生总要在双面里辗转腾挪,而这般自由切换,也恰恰成全了她的海阔天空。

  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