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重金牌人生 为尊重个人全运让路国际比赛

2013年09月11日08:10  东方网-文汇报

  乒乓球[微博]男团决赛,上海男乒用一张新面孔担当先锋,让一位90后出任主将,五届元老、奥运冠军、本次全运团体赛保持全胜的王励勤,却被安排在第三单打。

  >>> 高清图酷 精彩视频 奖牌榜 完全赛程 赛事查询 微博全运

  他们对金牌不渴望吗?绝对不是。自1965年第二届赛会后,上海男乒已久违全运团体金牌近半个世纪。但为何会在最好的时机里派上年轻阵容?“队伍要长远发展,年轻人有成长意愿。”这是教练组的考量,背后折射出的是上海全运代表团全新理念——金牌固然重要,但运动员的个体意愿与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第十二届全运会接近尾声,上海竞技体育对于运动员金牌人生的打造,胜过争金夺银的闪光。

  尊重个人,不让职业留遗憾

  全运开幕之初,有关上海代表团最重磅的新闻,不外乎奥运冠军吴敏霞[微博]的因伤退出。按以往国内普遍做法,全运年里尖子选手蓄力保全运是一大准则。但这一次的上海,却放手让优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全力拼搏,以全运让路世锦赛,舍小局为大局。更值一书的是,在吴敏霞带伤上阵,率领年轻队员为中国跳水赢取世锦赛开门红后,市体育局欣然放行,让金牌选手好好养伤,为未来的世界大赛厚积薄发。

  如果说,对吴敏霞的“放”,是对名将的爱护,是基于顶尖选手整个职业运动规划的考虑,那么对诸多老将的“迎”,则是对旧臣的成全,是帮助有功之臣生涯圆梦的善意。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里老将云集。高娥、胡斌渊、李辉、陶璐娜[微博]、王励勤等等,他们未必个个都有绝对夺冠实力,甚至有些已进入半工作、半训练状态,但出于运动员“寻求完美句号”的天性,市体育局敞开怀抱,让这些曾为上海体育建功立业的老臣了却心愿。

  “充分尊重运动员个人意愿,充分尊重他们个人运动生涯的选择,是我们对运动员最好的爱护。”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如此阐释上海体育的创新理念。在本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的出征目标里,区别于传统“唯金牌论”的“运动员全面发展有进步”,被视为三大目标之一。“金牌是我们代表团必须努力争取的,但也不能把这看得太重。只要在过程中努力了,无论什么结果,我们都接受。”李毓毅说。

  放眼长远,度身定制有规划

  “运动员是国家和上海体育事业的财富。作为体育管理部门,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佳绩做保障,同样有职责与使命为他们退役后过上幸福生活做铺垫。”在上海体育管理者的心里,助力运动员圆满事业梦、人生梦,是上海体育创新转型的根本目的。

  人们传统思路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贴给运动员武断又顽固的标签。为替上海选手打破错误观念,“授人以渔”、提高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竞争力,成为上海体育动脑筋、费心思的系统工程。

  而且,这一工程绝不是赶在运动员退役前的临时抱佛脚,而是从运动生涯起步期就开展到位的实事。从2010年起,上海体育出台一线运动队“一人一规划”工程,为运动员量身定制人生目标。体育局请来教育行家,由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上海体院等高校教授与系统内科研人员组成专家组,并邀请世界冠军做顾问,制定出一套专为年轻运动员设计的问卷调查。超过百个的问题涵盖心理、性格、文化水准、个人兴趣、家庭期望等方面,通过科学数据分析,结合运动实践,为年轻人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成为冠军是运动员的普遍心理,但冠军不是一辈子的事业,再年轻的选手都有退役那天,我们能做的是在运动生涯里为他们提供最佳平台,同时帮助他们为日后人生转型打好基础。”市体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张黎明也曾参与这套问卷的设计,在她看来,运动员退役的畅想五花八门,因此,“在完成初期问卷调查后,他们都能收到专为自己设计的人生规划,让自己的运动成绩、文化学习、未来发展都有具象目标。而且,这套规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年龄与个人心理发展会有定期调整。”

  人手一套人生规划,从现象看,上海全运队里,文化学习形成风尚。比如大连瓦房店的帆船队训练基地,女队员十人一间房,男选手四人一通铺,但队里仍坚持辟出一间教室,留给大家上文化课。从数据看,2010年,上海有426人次运动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试;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优秀运动队适龄队员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100%。

  全运赛场,上海健儿拼搏不息。他们眼前,还有更广阔的“金牌人生”。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本报沈阳9月10日专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