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亚青会留高效节俭经验:网上传火炬 机关借临工

2013年08月26日04:58  扬子晚报

  随着亚青圣火的熄灭,一场青春盛会圆满落幕。南京举办的第二届亚青会获得了各方好评,南京在国际上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形象。当我们回顾南京成功举办亚青会的前前后后,当我们与各界人士交流时,记者发现,本届亚青会传递出一种令人欣喜的“南京效率”,这笔无价的亚青财富,不仅仅让世人对南京承办大型国际性综合赛事的能力有了信心,更让人对南京城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亚青会节俭关键词

  在筹备时,组委会的团队主动将中编办批准的800个临时性编制控制在400个以内,还“创造”性地将2014年青奥会和2013年亚青会的筹备“合二为一”,实行“两个赛会、一套人马”。

  场馆化工作人员总数由4000人减少至2200人,人力成本仅占办赛费用的2%。

  亚青火炬网络传递,有全亚洲3300万人次参加,而这一方式几乎为“零消耗”,仅此一项,就为亚青节省近2亿元。

  “南京模式”的节俭、高效、创意

  工作人员

  多是从机关单位抽调来的“临时工”

  一套人马同时筹办亚青和青奥两个赛事

  各界赞叹本届亚青会创出了办赛的“南京模式”,究其核心,就是用南京效率创造出资源最大的价值。

  “过去正常三天的工作量,现在一天就要干完,”亚青会主媒体中心新闻协调副经理毛成宽清楚地记得,2011年9月16日,他从当时的建邺区民政局,借调到了亚青组委会。在位于绿博园的南京青奥(亚青)组委会里,近400名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和他一样,是从各个机关单位抽调过来的“临时工”。组委会除了招聘40名小语种人才和公开选拔18名组委会部长助理之外,其余人员多数是借用的。

  南京亚青组委会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部部长丁铭在亚青会闭幕当天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一开始大家心里没底,但现在看来,一套人马办两个赛事,不仅最大限度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还有利于办赛经验的传承。

  办赛预算

  一减再减,从10亿缩减到7亿以内

  组委会成立3年,没有购置一辆行政用车

  “节俭”一词在筹备期间不断被强调。南京亚青会的预算从此前的10亿元缩减到力争控制在7亿元以内。

  组委会成立3年来,没有购置一辆行政用车,所有工作用车,全是从汽车租赁公司租来的;赛事运行总指挥部借用智慧南京中心的场地,节约了数字大屏建设费用2500万元和赛事指挥体系信息系统建设费用3000万元。在节俭办赛事的指引下,亚青场馆和设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国际博览中心场馆改造负责人梁启慧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展览馆内的结构、地面、墙面都没有动,比赛用的看台、桌椅、灯光都是临时安装的。比赛结束后一个星期内,可以全部拆除。” 

  丁铭说,我们办赛不追求场面的奢华,不追求接待的豪华,而是要让年轻人成为主角、展露才华。

  赛会创意

  网络火炬传递,花钱少参与人数更多

  节俭理念将成赛事遗产,明年青奥继续

  文化教育活动是亚青会的一大亮点,受到各国宾朋的夸赞,但看看账目,其实组委会在这一块却没有花多少投入。丁铭介绍,亚洲文化村都是由各个学校承办,年轻人设计创意,计划没有花组委会一分钱,年轻人在设计中得到锻炼,在交流中收获了友谊。

  这次南京亚青会没有举行大规模的火炬市外传递,而是首创了网络火炬传递,这一创意来自年轻的青奥小顾问。网络火炬传递软件开发花了300万元,最终由研发单位魔盒公司作为赞助提供的,组委会没有花一分钱。但这一份创意的价值却是无限的,最终有3300万人次参与这一网络火炬传递。丁铭介绍,这一网络火炬传递计划在明年南京青奥会将延续。

  “我们强调的节俭理念,这也成为了一份赛事遗产,对今后在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借鉴意义,”丁铭说,通过赛事,也把节俭的品质传递给更多人,对于年轻人、对于这座城市,这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

  扬子晚报记者 仇惠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