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星空讯 与手曲棒垒球中心、中国曲棍球协会共建女曲国少队四年来,扬中一中实现了教育与体育的成功结合,在“体教结合”的探索之路上谱下新篇、硕果累累,学校自身获得快速发展,女曲国少队也为专业队输送了不少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参与各方实现了多方共赢。
曲棍球促成两校合并体教结合
扬中市是长江冲积而成、是除了崇明岛之外最大的一个江心岛,四面都是长江,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崇明岛、而不知道扬中市。故事起源于1986年,这一年扬中市建了体校,现任女曲国少队领队、扬中一中书记的陈华当时就在这个体校工作。
陈华介绍说:“一开始是一个独立的学校,虽然也由教育系统负责,但是体校里面学习氛围毕竟不很浓厚,家长都不愿意把小孩往体校送,招生、选材遇到很大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2000年体校并入扬州一中,体校希望利用扬州一中的场馆、场地,课外活动以后就可以进行训练,其他的学生可以在其他场地进行一些技能培训;学生生活条件也得到提高、住宿条件非常好,但后来发觉简单搬家式的合并还是不行。“家长依然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来:我的孩子还没有差到要去体校,还是不认可,就只能找到一些比较差的学生、维持了几年,我也就当了几年‘维持会会长’。”提到当年的经历,陈华笑了起来。
后来扬中市教育局也采取了很多办法,还给予了家长们很看重的升学保障政策,陈华进一步说:“比如在升学政策上、在初中升高中上,除了重点高中必须有文化分数的要求,其他的普通高中你想上哪一个都可以,教育局甚至跟家长签订协议。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体校的整体学习氛围不行、另外对老师的评价也很难。”
陈华不愿意这个“维持会会长”就这么当下去:“后来觉得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争取往普通学校方向发展,后来在分管市长、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把曲棍球引入进来,当时江苏只有无锡和常州两支队伍,还不能组成省运会比赛,后来在常州武进方面的帮助之下,把队伍拉起来了,曲棍球队伍拉起来之后,我们发现这个项目很有意思,2005年就建起了小场地。”在此期间,陈华希望能够与扬中一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但是扬中一中没有同意。
“2006年承办了一个全国青少年比赛,当时队伍比较少、女子比赛只有12支队伍,那一年经过好好抓我们拿到了普通中学组的第一名,拿到冠军,领导们非常重视。”陈华说。这个冠军也给两校真正合并带来了一次宝贵的机遇。
扬中一中的校长在观看了曲棍球比赛后很感兴趣,也想办一个体育班。陈华说:“他从这个项目里看到了学校的发展机遇:依靠这样一个优势项目可以跟外界有很多的交流,一个普通学校交流圈子很小、而且要主动去跟别人交流才能走出去,我们是全国冠军队、人家对我们很尊重,我们有一片小场地、北方的队伍就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冬训,队伍与队伍之间建立了一个长期的友谊,比如辽宁营口、抚顺、内蒙等都到我们这里冬训,一下子在曲棍球界的影响力也大起来了。”
于是双方决定正式合并:2007年,体校把队伍合并到了扬中市第一中学。
文化课成绩与运动成绩相得益彰
陈华讲述了合并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合并以后,校长的定位就不一样了,这帮孩子怎么办?要为这帮孩子的前途去考虑,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去拿成绩、‘育人’才是第一位的,要全方位的去培养孩子、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学习、专业能力这几个方面都要培养,用普通学校的要求去要求运动队,同时在运动队我们也强调要为学校争光,教练们也要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去考虑,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做贡献。这样,才能真正融为一体。”好在大家很快就“育人”这一共同目标达成一致——而这一步至关重要!
“目标确定了,每个年级设置一个体育班,文化课老师是教一个普通班、再教一个体育班,这样老师就能有一个比较,2年下来,体育班的队员跟其他班级相比较常规管理考核每年都是先进集体,因为运动员的集体观念比较强,参加各种活动有明确目标,团队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考核都在前面,宿舍里面整整齐齐、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学习上只要原来基础好的、在体育班也不会差下去,经验就是你要给他们时间,每年都有队员凭借文化学习的成绩达到扬中最好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说到孩子们成绩的提高,陈华非常开心。
把基础差的体校孩子文化课水平提高上去是一大难题,陈华和扬中一中的校长以及老师教练们为此没少下功夫:“小学到初中文化课的学习就是要重点抓课堂,我们向老师提出了‘向45分钟要质量’,精讲多练,知识点可以适当少讲一点、进度适当慢一点,但是每次都把讲的东西夯实了。因为运动员跟其他班级的学生不一样,人家是回去以后加班加点,运动员晚上9点钟之前就要睡觉、第二天还要训练和学习,课堂前35分讲新内容、后10分钟练习,堂堂练、堂堂清、精讲多练。这样以来效果非常好,大多数小孩基本都能跟上这个节拍,文化课学习一直在往前推进,及格率非常高,去年初一所有队员的及格率为100%,是全校最高的,几年管下来,孩子们都能上高中,家长就非常支持。”
陈华说,体校教练们也经历了一个思想的转变:“8个教练有1个是体育部门的、专业队出身的,另外7个都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练的观念也要进行转变,以前做专业队的只抓成绩、现在的目标是‘育人’,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如果不然,即使拿了全国冠军又怎么样?文化基础不行、将来走向社会怎么生存?经过几年的思想转变,教练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你看这个孩子不肯学习怎么办?”专业队出身的教练主动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
经过几年的实践,扬中一中的体教结合取得初步成功:运动员的成绩没有受到学习文化课的影响而下降,2008年的冬令营,扬中一中一举拿到甲组、乙组、综合能力测试三个第二名,文化课成绩也得到很大提高。
共建女曲国少队 体教结合迈向新台阶
“体教结合”的成功让扬中一中尝到了甜头,更大的目标随之而来。
陈华讲述了结缘女曲国少队的过程:“我们是讨巧了,搞曲棍球、同时又搞体教结合的道路,所以给了我们一些机会。2008年冬令营,跟手曲棒垒中心雷军主任简单汇报工作,扬中一中这种体教结合的成功做法引起了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非常看重的雷军主任的高度重视,后来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趁着去常州看中日对抗赛的机会、雷军主任专程来到扬中考察。当时学校校长、扬中市教育局领导、扬中市领导专门就体教结合和曲棍球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获得了雷军主任的肯定,随后双方开始谋划共建女曲国少队。扬中市决定在物质上对队伍给予保障、经费上给予支持,学校为满足训练需要新建一块大场地,住宿上对一栋楼进行了改造,各方面条件具备后队伍组建起来。”
组建女曲国少队与当年的两校合并一样,同样面临提高运动员文化课水平的难题,“一开始也是跟体育班插班上课,但是很快发现很多北方来的小运动员文化水平低、跟不上,小学基本没怎么上学、三四年级就不上课了,文化课考试分数甚至个位数,之后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应该上初二初三的、根据能力水平进行留级放在初一,但还是跟不上,很多孩子听不懂、于是选择上课睡觉。”陈华说。
这个棘手的问题依旧令人头疼,经过反复的研究,扬中一中在2012年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对国少队独立编班,能跟班的去跟班、不能跟班的进行小班上课。
“这样以来20多个队员中15、16个不能跟班的就独立编班,学校为国少队独立配备一套师资力量、独立编写教学大纲、从小学课程开始授课。实践下来效果就非常好、进步非常快,之后再与体育班同步的时候,初一的内容能考试到70、80分!”陈华总结道,“这就是根据他的情况因材施教,这非常重要!你真的重视这帮小孩,就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不然形式上给上课、他听不懂,你就放弃他,时间越长他的差距就越大,这一年我们感觉到效果非常非常好。包括这次全国的文化考试,国家少年队没有一个人因为文化课考试不过关而失去参赛资格、成绩明显有大面积的提高。将来还要继续总结,怎么样针对这样的小孩群体来配备老师,制定大纲和目标,让他能够如期完成学业。目前正在与南京体院、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一起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出路在哪里?进入专业队并非最终目标
还有一个新的挑战摆在面前,一些小队员面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问题、这些孩子将来还要上大学,而有一些要进入专业队,那么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
面对初中毕业之后继续训练和学习的问题,扬中一中与扬中最好的高级中学合办了体育班:“高中派出老师来一中授课,扬中一中自己组织的曲棍球队今年已经有第一批队员高中毕业,8名队员当中有2名队员进入了江苏省专业队、另外6名全都拿到大学录取通知单、考入了大学本科,即将开始大学生活。这个结果让陈华很自豪:“我们的成功率是100%!”
有的教练说学习不好没关系、好好练,将来可以进入专业队,一样有出路。但在陈华看来,这不叫有出路:“我们应该看的更远一些,如果只看到将来可以进专业队,那么进专业队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再将来呢、怎么办?进专业队也好、上大学也好,只是一个阶段,应该从整个人生规划来通盘考虑这个问题。这样教练员给运动员人生警示器的时候、定位也高了,我想他将来就会重视他的学习。”
“以后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进行针对性教学,英语口语这方面的训练以前花的时间是最长的,但是今后还要再加强、专门开设口语课,毕竟这些孩子基础太差,整个小学都没学过英语,而扬中本地的孩子上初中时已经学了6年英语了。将来他们要英语水平好的话,可能会走的更远一些,比如培养国际裁判、出国深造都离不开英语,所以这方面还要重视。”陈华为国少队队员的未来谋划的竟然如此长远、这很令人吃惊。
对于孩子们的专业能力,身位领队的陈华很自信:“没话讲!因为经过高水平教练多年的培养之后,他的专业素养是比较高的。能进入国少队这帮小孩是非常聪明的,主要是你给没给他学习的时间,你给他们时间,他们很快就提高了。很可能是之前没有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或者没有重视他。”
共建模式初步成功 参与各方获得共赢
自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中国曲棍球协会、扬中市和扬中一中共建女曲国少队以来,4年间取得了很大成绩,参与各方都从中受益,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中国曲棍球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几年来,国少队前后培养了80多名优秀的年轻队员,很多都走进了更高一级的专业队,她们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专业素养都很全面,为专业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只需假以时日,这些队员必将成为中国女曲的新生力量。为中国曲棍球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这也是成立女曲国少队的初衷和目标。
扬州市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以往提起扬中,人们往往反应不过来位置在哪里?只知道周边的镇江、扬州、常州……而今通过共建女曲国少队和连年举办的曲棍球夏令营,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队伍每年都集中到扬中参赛交流,扬中的名声不胫而走……保守说至少在曲棍球圈子里,现在提起扬中已经几乎无人不知。到明年,女曲国少队将代表中国参加南京青奥会,届时扬中的知名度必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扬中一中四年间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少队的共建为扬中一中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作为共建女曲国少队的具体执行方,学校四年间得到了国家、省、市三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各中心的领导、省体育局的领导每年都多次来到扬中一中考察指导、看望队伍,扬中市的领导更是希望把学校建设好,因此关爱有加、对学校的给予大力支持;四年间,学校的硬件建设、人员配备、师资培训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学校也跟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为提高运动员文化课成绩进行的教学研究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和学术研究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全校学生从中受益,扬中一中已经成为了扬中市对外交流展示的一所“窗口学校”。(刘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