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排主帅李牧:要清醒 决不能盲目乐观

2013年08月19日09:16  中国体育报

  从联赛冠军到全运会冠军,2013年对于北京男排来说绝对是丰收的一年,8月16日,在经历了夺冠之初的兴奋和喜悦之后,北京队主帅李牧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深入分析了球队连夺两冠的原因。

  记者:从联赛冠军到全运会预赛小组第一出线,再到全运会夺冠,球队的压力大吗?

  李牧:由于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大投入,联赛就要出成绩,但联赛拿到冠军后,也没有特别激动,因为依靠外援别人不服气。所以我们全运会预赛的压力特别大,预赛出线了,我特别高兴,如释重负。如果没打好,就完全证明了外界对我们仅仅依靠外援夺冠的看法。这次决赛压力并不大,我们赛前的备战很扎实,也没给球队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只是做好每天的工作。

  记者:全运会一步步走过来,还是挺顺的。

  李牧:恩,没有出现意外因素的打扰,唯一计划之外的就是王琛的腰伤。我们打算周一(7月29日)到朝阳,前一天队员归队,下午练身体,王琛的腰就扭了一下。赛前他一针封闭,一针麻药,连打三天,第一场就上场,如果没有他真不行。

  记者:北京队是这次比赛中逆转取胜最多的球队,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李牧:我觉得队员的表现跟拿联赛冠军有很大关系。场上有5个队员都是联赛的主力,感觉他们的心态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包括决赛打上海,我们是有决赛经验、拿过冠军的队伍,知道如何去打决赛,不考虑结果的打球。打到决胜局的时候,上海队有点软,但我们是在玩了命的争每一个球,这个就是差距,偶然中也有必然。联赛冠军是一个基础,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记者:本届全运会经历了很多5局大战,但北京队往往能笑到最后,这是为什么?

  李牧:与我们场上的老队员多有关系,初辉保证一传;胡松体能不行,但接发球还是比较稳定;单庆涛心态好发挥得就好;还有王景星、康慷都很稳定。

  记者:都说全运会比的是心态,北京队是如何摆正心态,突破自我的呢?

  李牧:还是有方法的。跟队员嘴上说心态,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外国人就不看重心态,他们讲科学。我们会注意每一轮二传的分球比率,谁得分最高等,到最后是有办法的。让队员注意力放在技术上,而不是向队员嚷嚷别紧张啊,这个说了没用。另一方面,因为球队之前的状况并不好,我们没有高位置的资本,不用我强调,队员的心态就很好了。

  记者:除了心态上,技术上也有成功的因素吧!

  李牧:当然也包括很多技术因素,尤其是发球的质量。我们队伍跳发球攻击力不是很强,但是4个飘球却起到不错的效果。其实,国内比赛飘球稳定性高,越到关键时候也越能发出来。尤其是到第五局,我们飘球的稳定性高,对手的一传到位率就会降低,而且赛前也进行了针对性布置,队员执行的不错。

  记者:如何看待全运会这个冠军?

  李牧:是团队的胜利,不仅仅是运动员、教练员的功劳。全运会前一周,我们请了一名北体大的博士作为球队的科研教练,他来了以后把我的工作量减轻了一半。同时,后勤保障也很棒,这些都是无形的精神支持。我们打比赛,身后有100人支持,为了他们,到最后也不能掉链子,激发了队员的潜力。

  记者:4年来,从一支联赛降级的队伍、全运会第7名到联赛和全运会的双冠王,您觉得北京队提高在哪儿?

  李牧:作为教练我也没有能力天天去长本事,其实没有多少变化。队员的技战术也没有提高多少,有今天的成绩也是各方面促成的。有了赞助后,胡松复出,初辉加盟,康慷的境界上升了一个台阶。待遇好了,队员打球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真正要说球技提高的话,应该是王琛和王景星。

  记者:外援究竟给北京队带来了什么?

  李牧:萨尔瓦多来后,他在训练中会经常主动叫暂停,教我们怎么做,一来就与二传交流,让队员张嘴说话,串联衔接要有保证,队员和外国人接触后,很多不好的习惯改正了过来,这比教练去说更有用。

  记者:一年两冠,有人说中国男子排坛将从上海王朝进入北京时代,你怎么看?

  李牧:我们与上海队模式不一样,上海队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上海队有一拨人,在国家队有很多队员,成绩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而我们是建立在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中,有几经磨难的老队员和新鲜血液顶上来,外因转化为内因,才有这么两个冠军。如果有好的外援和内援的加盟,我们可能就在全国处于领先或者第一集团,这个可以预见到的。但是能否像上海一样,不好说,因为我们没有这批人。不过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领导重视了,给的支持多,球队容易出成绩,球队取得了成绩后,领导会更加重视,是一种良性循环。总的来说,这个全运会冠军虽然出乎意料,但队员们九场比赛的过程,的确是冠军级的表现,不过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定位也不会盲目乐观。(周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