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健
坐在记者面前的董礼坤,看上去与一般的75岁老人没什么两样,但在他的记忆中,却有一段发生在54年前的不普通的美好记忆。1959年,21岁的董礼坤以游泳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运会。时至今日,他依然保留着当时的纪念章、成绩单、辽宁代表团秩序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许算得上“文物”的东西,只因难舍心中的那一份全运情怀。
把全运会当奥运会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董礼坤开始游泳训练确实有些晚,毕竟在17岁的年龄,很多运动员现在都可以参加奥运会这个级别的世界大赛了。不过,手大脚大的董礼坤,却展现出了自己在游泳方面的天赋,短短几年的工夫,他的成绩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年的《旅大日报》(现《大连日报》)上,还能找到董礼坤打破辽宁省纪录的相关报道。
说起当年被选拔上参加全运会的往事,董礼坤历历在目:“那是1959年7月份,辽宁省在大连选拔游泳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我因为打破了省纪录被选上。在参加全运会之前,我也参加过全国的比赛,但那项比赛不是体育部门主办的,是教育部门主办的,所以能够有机会参加全运会这种大型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当时心情确实是非常激动。另外,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微博]的合法地位,所以对于我们那一代运动员来说,全运会就是属于我们的奥运会。”
1959年9月13日,当董礼坤穿着辽宁代表团男女统一的背心短裤,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跑道时,心中的那份自豪至今难忘。
条件艰苦自做泳裤
1959年的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董礼坤当年的训练条件,与现在根本没法比。不过,那一代运动员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吃苦,一门心思就是想着好好训练,不像如今的运动员,总要面对方方面面的“诱惑”。
回忆起备战全运会的训练,董礼坤告诉记者:“确定能参加全运会后,我们在大连进行训练,训练的地方就在大连人民体育场的露天游泳池,只有天冷的时候,我们才会借用海事大学的场馆训练。”当时的中国,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所以运动员们能享受到的待遇,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我们那个时候一天训练2次,每次2个多小时,吃的东西也很简单,米饭、馒头,没有牛奶的时候就喝炼乳,有时会有鱼或者肉的罐头。”董礼坤说道。其实,不光是吃的,在装备上当年也是严重不足,“当时我的游泳裤,都是自己选面料量尺寸做的,从备战到比赛结束,我就这么一条游泳裤。不过,我们当时不追求这些,就想着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刻苦训练把成绩提上去。”
陪穆祥雄破世界纪录
首届全运会,穆祥雄打破了男子100米蛙泳的世界纪录,这其中,其实也有着董礼坤和其他运动员的一份功劳。
“首先得承认,穆祥雄能打破世界纪录,说明他有那个实力,必须要服气。”董礼坤告诉记者,“其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家也都在为他打破世界纪录创造条件。当年不管是预赛还是决赛,我们这几个游得快的,都被分在穆祥雄那一组,就是希望能促使穆祥雄提高成绩,后来总算是做到了。”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记得穆祥雄,但没人会知道像董礼坤这样的“幕后英雄”,但董礼坤对此并不在意,“我们那时的运动员都很朴实,没什么特殊的想法,在比赛中拿奖牌也不像现在这样有高额的奖金,就是额外再发块奖牌作为鼓励。”
在采访中,董礼坤三番五次的对记者说不要宣传他个人,他只是想把当年的记忆和大家分享一下。采访结束,记者送他走时,碰到了一位老相识,这位老相识甚至不知道董礼坤曾参加过首届全运会。老一辈运动员的不计较名利,由此可见一斑。
全运在家乡办董礼坤想去赛场看看
“现在不是都在提‘中国梦’吗,我的梦想就是希望全运会能在自己的家乡办一次,要是有机会能去现场看看,那就更好了。”董礼坤的梦想,朴实、简单,却透着几分让人感动的情愫。
董礼坤的运动员生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1960年他便退役做了教练,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人吃都吃不饱,就别提当运动员了。所以,做了两三年教练后,董礼坤就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直到退休。今年,全运会来到了辽宁,而且大连还有不少项目的比赛,这让董礼坤十分高兴:“全运会之前办了那么多届,北京、广东都办了好几次,作为中国的体育大省,咱们辽宁确实也应该办一次了。”说起自己最喜欢看的比赛,董礼坤显然对“水”情有独钟,“我最想看的还是水上项目,游泳、花样游泳都行。”
当年参加首届全运会时,那时没有全运村,董礼坤和队友们住在北京师范大学,比赛则是在天坛游泳馆,没比赛的时候,董礼坤还特地到工人体育场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当年,工人体育场可是中国的十大建筑之一,虽然现在来看,可能设施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但当年确实让人看了有一种震撼的感觉。这次全运会在大连有项目,我想咱们现在的场馆,肯定比当时好多了,我也想去现场感受一下。”董礼坤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