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枪传奇苏之渤:亚运首金是骄傲 无缘奥运成遗憾

2013年05月29日10:13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 悦  编者按: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届全运会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那些在全运会上为河南争光的名字却如昨夜星辰,仍然熠熠闪光。随着岁月的更迭,那些全运会英雄早已远离我们的视线,他们像一个个普通人那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着、生活着,有些甚至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开辟这个栏目,就是帮助读者回忆一下这些全运明星,聊解我们的憧憬、热爱和想念之情。

  提起新中国的体育史,有一个名字是时间也无法磨灭的:苏之渤。这位河南射击队名将,在1974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当时年仅25岁的他获得了中国亚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这一成绩也让他永载体育史册。

  亚运首金是骄傲

  苏之渤15岁入选河南省射击队,并参加了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首次参加全运会的他获得第10名,当年就被招入国家队,第二年在柬埔寨举办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苏之渤获得了一枚铜牌,可就在他成绩步步提高之时,“文化大革命”让苏之渤从国家队运动员变成了开封联合收割机厂的工人。运动生涯刚刚起步就被无情打断,让热爱射击运动的苏之渤一直很不甘心,直到1972年,他从前国家队队友那里知道了一个好消息:国家射击队即将重新组建,参加1974年的德黑兰亚运会。

  看到了希望的苏之渤,悄悄开始恢复性训练,早晨3000米跑,做引体向上和俯卧撑来练力量,5年没摸过枪的他,还自己用铁皮和铁棍焊了一把手枪模型。正是靠着这把自制枪,苏之渤慢慢找回了握枪的感觉。1973年,他接到通知重回国家射击队,备战德黑兰亚运会。

  当时的国家射击队条件非常艰苦,运动员使用枪械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据苏之渤说,他们那时是边训练边修枪,与德国和苏联造的比赛枪械比,苏之渤他们手中的只能算是“老套筒”。也就是拿着这样的“老套筒”,苏之渤他们走上了亚运会的赛场。

  1974年9月2日上午9时,第7届亚运会手枪慢射比赛在德黑兰阿里亚梅尔体育中心射击场展开。比赛前一天晚上的彻夜未眠并没有影响苏之渤的发挥,他提前5分钟打完了全部子弹,成绩为552环。而最具威胁的日本选手最后时刻却连续出现失误,成绩是550环,历史就此定格,苏之渤夺冠了。这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枚亚运会金牌,是德黑兰亚运会产生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国产手枪的胜利。

  无缘奥运成遗憾

  夺得亚运首金的苏之渤并没有就此止住脚步,在德黑兰亚运会上他总共获得了三金一铜,四年后的曼谷亚运会,他成功卫冕并收获两金,1979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他和队友一起将手枪慢射团体的金牌收入了囊中。正值巅峰状态的苏之渤,原本还有机会站上莫斯科奥运会的射击赛场,但由于中国抵制了本届奥运会,他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

  对于这次机会的失去,直到今天苏之渤还很遗憾,因为那是他离奥运赛场最近的一次。1982年,由于举杠铃拉伤了手臂,举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大受影响的苏之渤成绩开始下滑,亚运会上只收获4枚银牌,随后他也失掉了洛杉矶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据说当时对于选谁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教练们争议很大,最终当时成绩更好的许海峰代替了经验丰富的苏之渤,许海峰随后在奥运会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重一笔。

  这次落选后,苏之渤选择了退役,在回到河南省射击队执教期间,他为河南培养出了射击世界冠军和全运会冠军李金豹。1997年苏之渤调入国家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并于2009年在国家飞碟射击队领队的岗位上退休。  退休之后的苏之渤彻底告别了射击运动,对于包括河南等许多省份的执教邀请,他都婉拒了。每天读书看报、打打乒乓球[微博]、陪陪家人,苏之渤生活得非常规律,不过对培养了自己的河南射击队,他也总是有着那么一丝挂念。谈到又将开战的全运会,这位河南的射击前辈也寄望后来者,能在沈阳努力夺取金牌,再创河南射击的辉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