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小龙 提到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上的那枚手枪个人金牌,苏之渤笑着说“那是老皇历了”,但他当年的那枚金牌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枚亚运会金牌,也是中国射击乃至中国体育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与新中国同龄的苏之渤小时候就喜欢射击。1965年,16岁的苏之渤在第二届全运会上拿到手枪慢射第十名,因此被招入国家集训队。但一年之后,“文革”开始,国家体委实行“军管”,苏之渤返回河南老家当了一名钣金工。然而,这没有磨灭苏之渤心中对射击的热爱。1972年得知中国有可能组团参加1974年亚运会时,苏之渤兴奋了很久,他从车间找来钢管和铁皮,做了一把假枪,每天下班后进行空枪练习。机会终于到来了,1973年,苏之渤被召回射击队备战亚运会。
“虽然做足了准备,但比赛时心里还是非常紧张,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尽管如此,第二天走上赛场,苏之渤克服了紧张情绪,提前5分钟打完60发子弹,最终以552环的成绩力压日本的大畑政修,获得冠军。
“当时哪有第一金的概念呀,我拿了冠军也没有特别兴奋,还惦记着团体赛的成绩,团体也确定了是第一名后,那种荣誉感比个人拿金牌时更强烈。因为那时候,我们参赛的思想就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时我也认为,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永远是次要的。”
回国以后,苏之渤得到了国家体委颁发的一张奖状,这是他得到的唯一奖励,但就是这张小小的奖状让苏之渤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