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赫杜塞克” 后“伊朗”
刘晓农:最大利益不是金牌
继混双的赫杜塞克杯旁落后,随着马琳/郝帅2比4败给中华台北组合陈建安/庄智渊,自1993年瑞典哥德堡世乒赛起,连续10届由中国乒协保留的男双奖杯——伊朗杯,也告易主。对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乒羽中心主任刘晓农,他说:“现在对中国乒乓而言,最大的利益,不是拿金牌!”
记:中国乒坛目前在提“三次创业”,这次丢掉男双和混双奖杯,与此有关吗?
刘:这与“第三次创业”没有关系。新的奥运周期,可以让更多的运动员来参与,来锻炼,我们只是把重点放在了单打上,双打可以让一些年轻队员参加,很多队员这次都是第一次参加世锦赛,这才是我们的主要考虑。
记:可这客观上也提升了其他球队的参赛兴趣,而且不是咱们中国乒协提出,让混双进入奥运会,且一个协会只参加四个项目吗?
刘:对。这是从整个乒乓球发展上的考虑,沙拉拉和国际乒联也认可我们的想法,目前正在和国际奥委会争取。咱们提出“5个奥运项目,一个协会只能报四个”,从现在看,我觉得效果很好,比如昨天,朝鲜拿到了,他们就把金牌作为伟大领袖金正恩的礼物。
记:那么可否这么理解,只要单打奖杯保住了,这次应该就算完成任务了?
刘:本来就没有定什么任务,我们眼下最大的利益,不是拿金牌,而是让更多的队员参与进去。现在是新周期刚开始的第一个大赛,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记:2015年,下一次世乒赛单项赛就要在苏州举行,您这次来,会给他们带回什么经验?
刘:我最大的感受就来自这里的球迷。国内达不到这样,虽然我们是乒乓大国,但国内球迷观赛的积极性不高,还是一些中老年人喜欢得多一些。而这里男女老少都很积极,他们还很懂球,这个我们很难做到,有时候还要组织一些观众,而在这方面下功夫,才是我们中国乒协可持续发展最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