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国资民资合力助推群众体育发展

2013年05月19日09:58  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5月19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张荣锋

  在18日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甘肃队的贾超风摘得女子组金牌,为近年持续滑坡的甘肃竞技体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由于经济落后、人才断代和人才流失,甘肃竞技体育近年不断走低。与此同时,甘肃的群众体育却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也为竞技体育打破僵局提供了源动力。

  灾后重建为群众体育设施改造提供契机

  2008年5·12地震和2010年舟曲泥石流,让甘肃的南部地区遭受严重破坏。此后国家为甘肃投入大量资金,启动了声势浩大的灾后重建,而群众体育设施也在重建中跨越式发展。陇南市宕昌县灾后重建的县体育场共投资3000万元,其中2000万是国家投资。在原来的河滩上,一座占地40亩的综合体育场于2012年4月落成,落成后体育场马上就迎来了全县广播体操比赛,宕昌县首届农运会也于2012年6月举办。体育场平时供县第一中学作操场使用,周中每天的早中晚各对外开放两个小时,周末全天对外开放,为本县体育爱好者提供一个免费健身和娱乐的场所。

  被泥石流摧毁的甘南州舟曲县看到了群众体育在灾后精神重建中的突出作用,加大了群众体育建设投入。从2011年开始,县体育局每年为县内几支规模较大的群众体育健身队每队提供5万元补助,用于购买统一服装和音响设备。舟曲老城原来只有一个中心广场可以开展群众体育,现在老城区增建了东、西两个文体广场,并修建了健身路径,还补充了11个群众体育活动点。作为舟曲灾民重点安置工程的峰迭新区已经完成主体建设,新区内的体育健身中心总投资1100万元,面积近三千平方米,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新区在10个灾民安置小区内配备了10个健身路径,使群众不出小区就可以健身锻炼。为了满足大规模群众体育运动和应对自然灾害,峰迭新区建成了拥有400米标准跑道和人造草坪标准足球场的应急广场。

  陇南市文县是5·12地震甘肃受灾最严重的县。灾前文县没有正规体育场,灾后中央重建基金为文县提供2200万元用于体育场建设。得益于灾后重建,文县体育场2012年底建成,体育场拥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足球场,还配有5000个座位的观众看台。体育场既解决了文县举办大型运动会场地空缺问题,也为文县一中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操场。

  民资辅助促进群众体育加速发展

  甘肃整体上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因此格外注重民资的作用,积极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入群众体育开发,各地方体育局都制定了“招贤纳士”的方针,引导地方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投资家乡群众体育设施改造或赞助地方特色赛事。据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石生泰介绍,在乡镇群众体育设施中,民资资助建设的体育设施品质一流。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莘庄乡村支书穆万禄有效募集社会资金,连续三年举办县赛马比赛。临夏市地产开发商苟仲良曾是临夏州体校篮球运动员,目前担任州篮球协会副主席,2011年他个人投资120万元在家乡折桥村建设灯光运动场,场内建有三个篮球场和多个乒乓球场,篮球场每天都能吸引本村和邻村上百人前来打球。目前这个200多人的村子拥有自己的农民篮球队,每年国庆节期间,折桥村能吸引周边20多支农民篮球队在这块场地上打比赛。苟仲良还个人出资从地方师范学院请来退休体育教师,指点村篮球队训练。

  临夏州积石山县兴盛建材厂的厂长胡典雷从2011年开始每年投资10万元,支持晨练点健身活动,并出资30万元举办了两届县乒乓球和象棋邀请赛;康乐县的马烨晟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委员,也是地方知名的宗教人士,他每年出资80万元,连续资助了七届河滩摩托车越野赛。在甘肃,动员社会力量、调动民资捐建的例子屡见不鲜。

  体育指导员制度为群众体育发展保驾护航

  甘肃群众体育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硬件设施的迅速提升,也有良好制度的保障。群众体育指导员制度为甘肃培养了大量组织群众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指导员。据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石生泰介绍,甘肃共有各级体育指导员三万多人,平均每800人就拥有一名体育指导员。

  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有人牵头和引导,甘肃各地的群众体育健身队伍日益壮大。在健身活动中,指导员也是体育知识的普及者,他们负责教学示范,让新加入者可以很快掌握动作。指导员也是场地设施的维护者,设施日常管理和保护是群众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体育指导员由各级体育局培训,在日常工作中义务服务,没有报酬。体育指导员中,一半以上是离退休职工、各乡镇体育活动爱好者和退役运动员,这些人是体育指导员的中坚力量。体育部门管理人员、大学老师和应届毕业生占据了部分指导员名额,但他们在推进群众体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大,石生泰表示,在未来的培训中要降低指导员中这部分人的比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