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核中国排球主官业绩? 中超CBA亦非一蹴而就

2013年02月07日10:29  上海青年报

  联赛蓬勃发展才是中国排球重新崛起之道。

  □陈宏

  这两天,关于中国排球的大讨论,成为了体育界的热点。全国各地的媒体从国家级通讯社到网络媒体在说,男女排的球迷在说,主管部门排管中心在说,包括男排汤淼和女排张娜[微博]的球员们也在说——但基本上,媒体、球迷、球员三方说的观点差不多,而主管部门则自成一派。

  前三者说的,是联赛太过死板,都是伪职业,俱乐部根本没有人事上的权利,想转会?没门!就乖乖待在队里终老吧!

  后者的回应是:“难道中国排球就真的要走职业化吗?职业化就适合所有项目吗?”在主管部门眼中,排球没市场,如果不靠“市长”财政拨款,纯粹靠市场,养一个球队根本养不下去。

  乍一听,这话好像有理。排球联赛,上座率哪能跟中超[微博]和CBA[微博]比啊!决赛都坐不满,更何况平时的常规赛!但记者却又明显记得这样几个场景:

  1.在2011年的央视风云人物评选中,最佳团队的评委票选,当年只获得了世界杯第三的中国女排,遥遥领先于有各种辉煌成绩的乒乓球[微博]队、羽毛球[微博]队、跳水队这些金牌大户,时任主教练俞觉敏感动地说:“我知道大家都有女排情结。”

  记者知道,这些评委中,有不少都是各大媒体的领导,如果联赛真搞得有诚意,大家会不给曝光率?你什么话题都不给媒体,媒体难道花一个版、一个电视专题,来给你播报比分?

  2.郎平[微博]率队来上海参加常规赛时,恒大女排和上海女排[微博]算是强强对话,竟然连黄牛都被惊动了。在卢湾体育馆门口,很多黄牛兜售球票的场面,让不少球迷瞠目结舌。

  设想,如果上海队的马蕴雯[微博]、张磊[微博]可以转会到恒大,或者天津队的魏秋月[微博]可以转会到上海,场面上即使有很多球迷骂“叛徒”,但是不是会有很多球迷来看“叛徒”?

  3.当年,CBA联赛上海队的主场也在卢湾体育馆,跟如今的排球联赛一样,基本没人看。主教练李秋平碰到记者就会说,要帮我们多宣传宣传,号召球迷来看球啊!如今,上海队即使成绩不好,有些场次却经常能卖到一票难求。而上海的CBA票房,在全国还算是比较一般的。

  总说没市场、没赞助,从而怀疑职业化的必要性。恒大、唐朝、北汽,难道就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企业才有眼光?魏纪中老先生曾经批评排管中心“太过官僚”,你要人企业出钱,却不给人适当的自由,谁会做这个冤大头?

  中国排球,尤其是中国女排,曾有着丰厚的遗产。老女排的金字招牌,黄金一代的再创辉煌,让排球区别于很多的奥运项目,有着独特的资源。但主管部门领导说:“中国排球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那这些“美”,都消失到哪里去了呢?不把联赛趁机搞兴旺起来,而是赶紧利用奥运冠军多赚点钱,拿再多个奥运冠军,也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将资源消耗殆尽——在这届中国女排连伦敦前四都没进之后,还有多少地方会像河南漯河等地一样,会砸几百万的办赛费给中心,再来办国家队的比赛呢?

  联赛是国家队之根本,这是包括排管中心都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如今,这话已经被排管中心赤裸裸地抛弃,主管领导都公开表示了怀疑,试问:是否只有职业化这种模式才能发展,其他模式都不适合呢?

  一个对方向都开始怀疑的团队,你怎么能认为他们会在这条路上走得踏实而坚定?退一万步讲,你认为联赛是错误、职业化是错误,那为何又不干脆地终止这个错误?

  前八一男排主帅陈刚[微博]在论述排球发展时认为,“放权给企业管理俱乐部,放权给运动员自由转会,全面流动才能带来全面提高。”其后他的一句话,更有意思,他说:“考核排球主官的业绩,应该包括推广排球和改革能力。”

  诉苦不是能力,中超和CBA,都不是一蹴而就,从诞生就有今天的热闹场面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