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之乡杨浦的成长道路 探寻十分之一背后的故事

2013年01月09日11:08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龚洁芸

  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38名上海运动员中,有4名来自杨浦游泳学校——十分之一的贡献率,让这所学校被誉为“奥运选手的摇篮”。连续九届荣膺“全国游泳之乡”、向市级一线队输送人才实现“五年第一”,广播种,精收粮,杨浦区在游泳人才的培养中,摸索出了一条道路。

  小池子,大突破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蔡慧钰为中国游泳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悉尼和北京奥运会,杨浦游泳学校分别贡献了2名和4名奥运选手;2012年伦敦奥运会,陆滢[微博]、孙晔[微博]、施杨和曹忠荣[微博],披上了中国代表团的战袍。

  其中,曹忠荣在现代五项中获得的银牌,实现了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突破,游泳的底子,给他加分不少;陆滢在女子100米蝶泳中获得的银牌,是上海游泳在伦敦奥运会的最好成绩。

  坐落在打虎山路上的杨浦游泳学校很不起眼,小小的一个25米短池,每天都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小选手。曹忠荣和陆滢,就是在游泳学校这个“历史悠久”的游泳池成长起来的。

  养兴趣,重爱好

  每到暑假,杨浦游泳学校的门口,都是人头攒动。每年一期的娃娃班,都是人满为患,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挤”进来,甚至要托上很多层关系。300多个名额,一涨再涨,马上就变成了400。

  娃娃班的热火朝天,为杨浦游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用竞赛调动积极性,也是用来普及游泳的途径之一。每年的“六一杯”游泳娃娃赛,也已经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比赛之一。

  在杨浦区,游泳很早就已经成了各所学校的“必修课”。学生只要升到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都要学会游泳,这样一个举措,让杨浦的游泳人口每年都以1万人的速度稳步递增。

  两条腿,齐迈步

  学业和训练,是家长们最纠结的选择,在解决这个矛盾中,杨浦区学会了“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路自然是对口布点学校。昆明学校和建设小学、财大附中和杨浦中学,都是游泳后备人才的对口学校。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只在规定时间训练,最大程度保证学习和训练的平衡,让家长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在这些学校中,游泳特长生的文化成绩都能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第二条路就是“跟踪培养”。很多优秀苗子的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虑,往往会放弃游泳而去更好的学校学习。但是,教练员会“跟踪”到学校,在孩子们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之后,把他们接出来,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从培养兴趣入手,提高孩子们的体质,这是基础,再从中挑选竞技体育的好苗子,”胡星说,播种面广了,总会有收获。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上一篇 下一篇

  用户名:

  匿名

  解放日报 - 新闻晨报 - 新闻晚报 - 申江服务导报 - 新闻晨报社区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 房地产时报 - 上海法治报 - 支部生活 - 讲刊 - 人才市场报 - 上海学生英文报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爆料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