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径队开启训练科学模式 新老武器捆绑上阵

2012年12月24日09:28  文汇报

  刘翔所在的宿舍楼正在翻修,室内训练馆增设了电子门禁,食堂强调了闲人免进的规矩,而大门口更是换上标注“全国奥运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大幅电子屏。

  这个冬天,位于莘东路的上海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有些改头换面的味道,而走进上海田径队,发现真正的改变已经由内而外地发生,一本本属于运动员、教练员的科学档案正逐步建立。

  训练笔记 新老武器捆绑上阵

  十道栏,谢文骏[微博]的实战演练,边上至少三双眼睛密切注视着他:教练孙海平的肉眼、体科所的摄像镜头、助教手中的“电子眼”。前两样并不新鲜,过去师傅手持小型摄录机的形象早成场边的固定风景。倒是那双“电子眼”有些特别,纯粹一台平板电脑。

  小谢一趟跑完,折回师傅身边,孙海平端起平板电脑一番解读。屏幕上,除了厂商出场的原始设置,“coach’seye(教练之眼)”是仅有的软件图标。点开它,谢文骏刚才的栏上全程被分镜头展现。而这软件绝不是简单的摄录加回放,最神奇之处在于,教练还能下载其他选手的视频资料拿来比对。想看看自己和刘翔的技术动作有几分相似,想找找与梅里特之间的差距,只要下载这两位的影像资料,再重叠上自己的,便能在平板电脑上实现另一种比拼。

  而且,以往不对运动员开放的训练笔记,如今因为电子设备的介入也发生转变。好比那套详细的比对记录,教练就能通过网络传送到运动员的个人邮箱,为他们课后开点“小灶”。现在,不仅是孙海平,上海田径队每个项目组的教练都配备了这台新式“武器”。

  不过,有了新“武器”也并不意味着丢弃旧方法。跑道尽头,体科所的摄像机照常运转,“现在拍摄的录像,包括以前的资料,体科所都有一套相当完善、详尽的分析技术,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电子档案。”孙海平说,新武器快而直观,但老方法成熟又面面俱到,两相结合再好不过。

  训练思路 中西理论融合运用

  这个冬天,上海田径队多出的可不只是教练们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还有前些年一到冬训时节就飞赴美国的投掷组众人。“今年冬训不去美国了。”前奥运亚军隋新梅现在是上海田径队投掷项目组的带头人。在她看来,国外的训练理念再先进,也得在拿来之后加以本土化融合。

  名将张骏是隋新梅麾下最得意的弟子,却也是让她有点伤脑筋的一位,原因正是张骏学了别家长处,却扔了自家所长。“美国人训练很讲究规范化,比如旋转后该在哪个地方出手投掷,美国教练认为该站在弧线的中点,而张骏多年来习惯在弧线的右端出手。”隋新梅说,在美国教科书式的纠正下,张骏总想着角度问题,却忽视了多年来身体的习惯,结果伤了手肘。“永远不要去改变那些能够帮到你的小细节。”在隋新梅眼中,对张骏这样的技术成熟型选手,照搬别人的理念并非最明智选择。

  既然如此,近三四年来延续的赴美冬训还有必要继续吗?隋新梅的回答是开放式的:“美国的训练理念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是在教练培训体系。如何让国家队的先进理念共享到启蒙阶段,美国人的做法很有启迪。这是我们过去三年赴美学习后最大的收获,也是上海田径正在努力的方向。至于实际训练,今年先不去了,等明年开春时去那边参赛,用美国的高水平赛事来检验一下,看看我们融合中西理论的冬训成果如何。”

  本报记者 王彦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