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成反兴奋剂真空地带 未来将加强青少年教育

2012年12月16日00:00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本周四,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4例药检阳性事件,其中,山东龙口第一中学学生刘钰秀因在今年8月的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尿检呈阳性,成为此年龄段的首个案例。兴奋剂“毒素”渗透到中学校园令人震惊。

  检测结果显示,刘钰秀的A瓶尿样呈司坦唑醇阳性。据了解,司坦唑醇为蛋白同化类固醇类药,能使体能增强,但副作用是女性使用会出现轻微的男性化,儿童长期应用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事后,刘钰秀并未提出进行B瓶检测申请及召开听证会,这等同于承认服用禁药。一位兴奋剂检测专家昨天表示,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出现的服用禁药行为可以通过有关体育组织重点打击,但属于业余性质的学校体育中出现这类情况该如何防范与治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可怕的是,如果不是中学生体协委托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进行药检,“毒素”还要继续浸染学校体育。据了解,目前反兴奋剂中心每年要进行1.4万例的药检,其中的7500例为计划范围内药检,这部分药检的费用出自中心的国家财政拨款,参检者主要是我国世界级、国家级及注册检查库内成绩较好的运动员,参加者并不包括基层体育及中、小学的运动员。如何在覆盖面宽广的基层及校园体育圈开展反兴奋剂工作,不是靠反兴奋剂中心一家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大型工程。

  首例中学生服药事件引起了体育总局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赵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反兴奋剂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层面,从长远考虑,还得往下走,落实到青少年层面,并且适时向公众推广反兴奋剂教育和理念,扩大反兴奋剂教育的覆盖范围。今后反兴奋剂中心还要进一步加强和体育院校的联系,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整合资源,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将反兴奋剂教育纳入选修或必修课程。此外,还要尝试推行运动员入队准入制度,如进少体校、进省队、进国家队,除了测评运动成绩还要进行反兴奋剂知识培训和考试,并将教练员、领队、队医等列入准入制度实施范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