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马悲剧组委会是否有责任 延误治疗双方说法不一致

2012年11月28日09:13  东方体育日报 微博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丁易文

  北京时间11月27日凌晨0:03分,广州马拉松赛5公里选手丁喜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病房去世。距离丁喜桥的25岁生日还有不到一个月,他的人生却在一场比赛后戛然而止。

  在11月18日的广州马拉松赛中,共有两名选手突发性休克,其中10公里选手陈杰在19日凌晨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1岁。而5公里选手丁喜桥在距离终点400米处倒下,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术后被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抢救,一度恢复自主心跳呼吸,并出现意识。但后者的病情却在11月26下午出现急剧恶化,27日零点经过院方一个小时的抢救后,最终宣布死亡。死亡证明书显示,病人猝死,心肺复苏后,中枢衰竭,进而气管循环衰竭。丁喜桥去世后,他的哥哥丁洪桥通过微博表达了哀思:“最后的留念吧!丁喜桥,家人都叫他丁古桥,25岁;常带含蓄腼腆的笑容;慷慨大方,喜爱交朋友;相信他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幸福安康!”

  丁喜桥是广州一家地产公司的员工,当天公司近200名员工参加了广州首届马拉松赛。丁喜桥报的是5公里,据与他并肩同行的同事陈扬杰说,据终点还有800米时丁喜桥发力冲刺,但晕倒在了终点线前约300米处。陈扬杰还说拨打120后约20分钟救护车赶到,由于救护车上没有呼吸设备,再过二十多分钟之后第二辆救护车到来,经过现场抢救之后丁喜桥才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组委会是否有责任?双方说法不一致

  广州马拉松的这两起猝死事件引发轩然大波,除了近几年马拉松赛事的选手健康问题本来就是焦点之外,赛事组委会的抢救措施以及事后处理过程中是否有失误也备受关注。此前陈杰的家属多次与组委会进行磋商、讨论,甚至是争吵、静坐,始终无法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如今丁喜桥的家属又一口咬定医疗人员没有第一时间到场施救,才是导致他过世的真正原因。

  昨天下午一点,丁喜桥的家属临时召开小型发布会,再次向媒体公布了丁喜桥从晕厥到最后被抢救入院的事发经过。丁洪桥特别强调弟弟为了这次比赛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自身并无健康问题:“为了准备广州马拉松赛,我和弟弟还有一起参加比赛的几个朋友,提前一个月每天晚上都在珠江边上跑步,一跑就是一到两个小时,身体反应也一直良好。即使是这次我弟弟出事后,医生也多次表示他的生命力很顽强,从这点上来看,我弟弟的身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组委会在抢救上出现了纰漏,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丁洪桥还透露,在沟通过程中组委会拒绝向家属提供书面抢救报告,没有表现出足够诚意。

  根据广州市体育局向媒体发布的《组委会关于2名参赛选手发生意外后实施抢救的情况通报》,“120”接报后立即通知附近的中山六院现场医疗站医护人员前往抢救。因现场比赛正在进行,赛道布满选手,救护车无法快速到达,医疗队员立刻下车,携带急救药和器械跑步到达事发处。而且陈杰一度恢复自主呼吸,证明抢救有效,并不存在延误时机的问题。

  但同为参赛选手的陈扬杰却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按照组委会的相关医疗保障承诺,在终点线处应该设置医护站的,但丁喜桥昏倒后他们并没有发现身边任何有医疗人员:“事实上,我在一路上都没有发现到现场的医护站。喜桥的晕厥地点在离终点线300米处,如果那边的确设置了医护站的话,相关工作人员即使是走路过来也只要花个几分钟,而不是后来的22分钟。正是因为组委会种种的工作疏忽,导致喜桥错过了被抢救的最佳时间。”

  更令死者家属不满的是,广州马拉松组委会和市体育局在处理赔偿等问题时态度冷淡,而且态度多次反复。广马组委会在赛前,为包括参赛选手和组委会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参与人,投保了每人最高20万的意外伤害险,不过死者陈杰家属表示,至今入院抢救的一笔费用一直未予报销。陈杰的父亲陈启志表示“他们说开通了绿色通道,而医药费却要父母先交,医院还在催,有诊查费、药费、治疗费,我们付了一千九百二十几元,现在发票还在我们这里。抢救时不用药,家属付钱后才用药,简直不能理解!”儿子刚刚过世时,陈家曾提出100万元的赔偿金额,但冷静下来之后,他们只希望能还原真实事件经过、照章办事:“合理合情合法,公正地本着为平民百姓办事就行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