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马拉松赛感人故事不断 1800志愿者为赛事护航

2012年11月19日07: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外马拉松选手对首届广州马拉松赛赞不绝口

  ■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廖艺

  ■ 本报记者 孙嘉晖

  实习生 彭梓健 通讯员 陈建族

  “在广州跑马拉松和在香港、巴黎没什么区别。”法国选手齐科表示。

  “广州(马拉松)的气氛比香港还好。”半程马拉松女子组第2名、中国香港选手莫紫凌赞道。

  “这是我第一次来广州,这里非常好,食物、天气都很棒。”全程马拉松男子组第一名托雷萨赛后说。

  中外马拉松选手齐聚广州,对首届广马赞不绝口。为了举办一届出色圆满的马拉松赛,广马组委会和全市人民一起行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有不少感人故事。

  凌晨3时

  工作人员集结待命

  马拉松,一项2万名运动员参与、上万名工作人员服务、影响数百万人生活的体育盛典,也是对一座城市组织、运行能力的检验。

  广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广马组委会竞赛部执行部长李国平介绍说,组委会共投入了800名竞赛志愿者、300名裁判员,“所有人员凌晨3时30分集结,5时投放到马拉松赛事沿线岗位。”据了解,组委会工作人员最近几周放弃休息连续奋战,特别是赛前几天更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为比赛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42.195公里,7个折返点,2桥1隧道,海拔落差平均7米……负责赛事运行的工作人员,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马拉松,对这些数据早已烂熟于胸。

  值得一提的是,迷你马拉松赛的终点,今天迎来了近万名选手的冲刺。“共有9000人报名参加迷你马拉松赛,但实际上,不少参加10公里比赛的选手直接在这里完赛,这无疑增加了赛事服务的难度,”竞赛部副部长胡树森告诉本报记者,“但也释放了参赛选手出现意外的风险。”

  另外,作为本届马拉松比赛独家汽车赞助商,比亚迪汽车在赛事运行方面投入重兵,包括纯电动车e6在内的旗下多款高性能车辆,在马拉松赛事要求极高的低碳转播、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00志愿者

  为赛事保驾护航

  不管是在全程马拉松沿线,还是在颁奖礼现场、赛后发布会场,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医学院的1800多名志愿者凌晨在夜色茫茫中就位,为广州马拉松的顺利举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本次赛事宣传媒体部部长孔茂胜和欧彩群对志愿者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为转播广马赛事、宣传广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争分夺秒抢救昏厥选手

  马拉松比赛是一项挑战极限的运动,为此,组委会共安排了20辆救护车、250多名医护人员、380名医疗志愿者、17个医疗点,与各方医院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也做了应急预案,准备充足的人力、物力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

  组委会医疗保障部部长、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唐小平告诉记者,马拉松运动相对激烈,在国内外比赛中均有选手出现过意外情况,“本次马拉松赛也有1517人次出现了头晕、不适、抽筋等现象,但通过我们的及时处置,绝大部分都已恢复正常。到目前为止,还有两位分别参加迷你跑和10公里跑的男性选手(分别为25岁和21岁)因出现现场晕厥,呼吸心跳骤停被送往医院救治。”

  两位选手出现现场晕厥后,医疗卫生部马上组织人员迅速到场,采取现场急救措施并将伤员送到就近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进行抢救,医院均安排了广州地区最高水平的心脏科和ICU及急救的专家进行抢救。

  目前,病人已得到及时救治,其中一名患者从心跳呼吸骤停昏迷,到恢复自主心跳呼吸,并意识恢复清醒,另一名患者从心跳呼吸骤停昏迷到恢复了自主心跳,但病情依然危重,仍在抢救。组委会领导十分重视,不仅赴医院慰问送医选手家属,还召开专门会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病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