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对彭伟国貌似“残酷”的免职,与许 家印所说的“无情管理”风格也一脉相承。他曾说,任何工作都应该站在管理的角度思考,不要同情,不要感情用事。当然,对于员工,还有一点是 “人性化管理”,这两种管理并不矛盾——制度遵守必须无情,员工待遇必须人性。
这些企业管理手段,都是许 家印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财富。而让他这笔财富生长最快的地方在哪里?深圳。正是在这处曾经代言中国变革与开放的梦想之地,让许 家印人生中最重大的的一场巨变奏响了序曲。
许家印说,自己在一家内地钢铁工厂10年的积累,也没有在深圳这个大熔炉1年的收获多。
处级干部做上业务员
这是让众多媒体津津乐道的的一段插曲:
1992年,许 家印揣着一份三十几页纸的简历,在深圳的各个招聘市场奔波。半个月后,依然找不到一家愿意接受他的单位。那时候的许 家印好似虎落平川,难掩心里的巨大失落:在舞钢也算是处级干部了,在这里竟然“混”到没有工作,甚至连住的地方都难寻觅。
后来,一位好友向他指点迷津:你把原来厚厚得那叠简历,变得简单点试试吧!许 家印随后就做了只有两页的新简历,很快,有3家公司愿意聘任他。
他选择了其中一家贸易公司,名叫中达。“从第一眼我就觉得遇上了好老板,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经验,非常非常感谢他。”若干年后回忆起第一个老板,许 家印仍是充满感激。
许家印选择这年下海,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密切关系。小平南巡讲话后,当年的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员下海潮。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称,1992年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经商,这批人被称为“92派”,财经界人士牛文文说,这批人有政府关系,又有知识基础,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也有希望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这一年也是房地产的“大年”,冯仑在海南认识了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刘军,后来他们后来被称为“万通六君子”,通过炒作土地,挖到了第一桶金,日后都成了名震商界的风云人物。这一年对广州房地产业来说也是“大年”,杨国强刚刚在广州建成了他的第一家碧桂园,朱孟依在香港注册了合生创展。
而日后在中国房地产业掀起大风大浪的许 家印,此时却刚刚下海,连房地产的边都没摸到。
显然,刚入行的许 家印缺乏市场化的经验。初到一家新公司,他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好在多年工作,让他积累了一定人脉,初为业务员的他找到一个熟悉的朋友帮忙,在这个朋友的贸易项目里,给他让了一笔生意。他小心经营这难得的业务,很快为公司赚到了10万元的利润。
之前,他刚到深圳,怀里揣的是在舞钢10年辛苦积攒的两万元。此次赚到10万元,对许 家印来说并非小数目。但他并未做贪欲之想。这笔业务,也让许 家印在公司内被刮目相看,很快他升任中达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一晃1年就过去了,这时许 家印又萌发了他新的梦想。
他似乎每天都在尝试改变。年少时候学习开拖拉机,年青时候抓住高考逃离乡村,上大学选择钢铁专业,在舞钢以刚柔相济的手段成为“小皇帝”,放弃铁饭碗南下深圳做一名低微的业务员……这之前的每一个位置,都是对之前的否定,但又都不是终点。
做了办公室主任的他,觉得这个位置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他需要再一次的改变。一年后,他主动出击,建议老板跟自己熟悉的舞钢合作,在深圳注册一家新的贸易公司,由自己出任这家新公司的老总。他的目标很清楚,争取机会为自己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相对独立的平台上,再看看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老板同意了。很快,中达旗下一家名为“全达”的新公司在许 家印领衔下成立。许 家印找朋友借了10万块,买了办公桌椅,报上打了广告招了人,公司就这样建立了。当时他的正式头衔,是全达公司的老总兼中达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有了这个平台,许 家印如鱼得水,全达的业务也是蒸蒸日上。他似乎天生是个公关天才,说服技巧高超,对很多人来说是工作外的应酬,他在天性上也不排斥。多年之后,人们还将会看到他如何凭借个人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到巨额资金,帮助恒 大走出因上市暂停造成的资金缺口泥潭。
而在当时,中达的老板终于看出,这位名为“许 家印”,刚刚入行时的小小业务员,绝非池中之物。
一切归零
在深圳的那几年,许 家印彻底放弃了在舞钢时期做领导的锐利与骄傲,放低身段从头开始。
许 家印说,当初在三家公司中选择了中达,最重要的是“喜欢上了”当时的老板。许 家印直觉,从这位老板和这家公司中,他会得到自己那时还缺乏的东西。
在舞钢,他是管理几百人的领导,在中达的几年,他却是个对姑娘伙子都喊师傅的小业务员。“那时的许 家印,喊人喊得嗷嗷叫,开口就叫师傅,嘴巴很甜,也很谦虚。”一位跟他共事过的老同事回忆。这个形象,不仅与之后地产“枭雄”的名号不符,即使与他早年在舞钢时期的“小皇帝”形象也是大相径庭。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因为下海后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一切归零,从头开始。而这种“归零”,不仅是事业与地位上的归零,甚至也是生活上的归零。
这中间,发生了一件对许 家印影响甚大的事件。他岳父高血压住院,传来病危消息,他立刻坐火车回到河南漯河,夜里没有车了,又坐了好长时间的三轮车。回到家,岳父对他说的最后一个愿望是“从河南舞钢回安徽老家”。没办法,他又找了辆货车,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他抱着岳父的头,坐了12个小时的车才赶到安徽。到家的时候,他一动没敢动的手彻底僵掉了,岳父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妻子抱着6个月儿子,看到丈夫冻僵的样子,怆然大哭。
那段时间,作为一个男人和丈夫,许家印并没有骄傲的资本。初做业务员的时候,他在朋友家的走廊住了3个月。后来当了办公室负责人,条件有所改善,公司里一间不用的厨房成了他的卧室。不过房间太小,床放好后,门就再也闭不上了。一年四季,许 家印就住在这间敞开门的“卧室”里。
直到1993年,许家印已是深圳全达的老总,他还被迫跟妻子两地分居。后来看不过的中达老板说,一两年分居怎么行,公司出钱,你去租套房吧。
于是,许家印就跟人合租了个两室两厅。合租的人住一间,许 家印和太太以及2个儿子,还有岳母、父亲、朋友,一共7口人住在剩下的厅室。房子里只有合租人的那间卧室有空调,许 家印的儿子怕热,夏天就躺在合租人门口的地上“沾沾冷气”,口里嚷着“这里凉快”。
这些经历,许家印并不愿对外人多提起。不过,也正是这些苦涩岁月,为他在首富之后的单调生活做了最真实的注脚。
多年之后,许家还发生了一件关于“租房”的故事。在香港打工的大儿子在市中心租了个房子,2万港币一个月,这在香港CBD已属低廉价位。但许 家印的太太知道后,嫌太贵,斥责儿子立即退掉,“2万块,你一个人才赚多少钱?”她硬是给儿子租了个差些的房子。
赶上广州地产末班车
广州,给许 家印触动最深的事件,是“坐小车”的经历。
事情是这样的:那是他刚到深圳,跟着一位姓邓的师傅出差到广州做贸易,在广州要去远洋宾馆,他们打了一辆的士。那是已经中年的许家印第一次坐“小车”,他用手轻轻抚摸着车窗与安全带,内心充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而到深圳后的第3个年头,也就是1994年的国庆节,许家印终于写下了他人生转折前的重要伏笔——来到广州,涉水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