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叔赵新国说,许的家世可谓“根正苗红”。他的父亲是老革命,16岁就参军入党,参加过八年抗战,做过抗日部队骑兵连的连长,负伤后复员回家在村子里当仓库保管员,负责拿钥匙、记工等事务。“他父亲是个很细心的人,对这些工作很负责。”赵评价说,许的父亲正义、耿直、认真,对年幼的许 家印有不小的影响。
还不到1岁,一个对许 家印影响巨大的事件遽然而至——母亲得了败血症,因家贫无钱就医,匆匆撒手而去,许 家印从此成了“半个孤儿”。一个私下场合,许 家印曾坦言,自己的性格独立和倔强,可能与从下就缺少母爱有关。“你们这些从小有母亲看着长大的人,多幸福呵!”很多次,望着年轻的下属,许 家印都这样感叹。
照看许 家印长大的是奶奶。奶奶会做酸醋,空闲时就会到集市上卖,添补一些家用。许 家印放学或休假时,也会帮手。价格很便宜,一瓶一两分钱。生意虽微薄,但一年下来也能攒下买一两斤猪肉的钱,这些肉放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冷藏或者盐腌,只有在春节时才会炖在碗里,一直吃上两个月。
许家已是连续多代单传,奶奶非常疼爱幼年丧母的许 家印。她之于许 家印,就如同一位老母亲。奶奶脾气也很大,如果小家印不听话,她生气了也会“动粗”打人。四五岁的小家印很倔,挨打时会坐在地上哭一天,拉都拉不起来。
“以前家门口有个石头,奶奶就坐在石头上等我放学回家。”多年之后,许 家印仍能清晰回忆起这样的场景:上小学的第一天,当他把刚学会的那句“我爱北京天安门”念给奶奶听时,年迈的奶奶兴奋得忘乎所以。
奶奶很高寿,活到96岁才安然逝去。那一年,许 家印的恒 大地产已经走上成长期。
现在,几十年的许家老房因年久失修,已破败得厉害,北面墙壁有着一道巨大的裂缝。正房屋内的东南角,现在还有一张简陋的小床,那正是当年许 家印的睡觉之地。床长不足两米,宽约60公分,由7、8条木条拼接而成,侧旁有几床又脏又破的被褥,上面打满了花色不一的补丁。
这就是许 家印离开黄土地之前的梦想孕育之地。无数个夜晚,学生时代的许 家印就坐在这张简陋小床上,在小煤油灯摇曳暗淡的灯光下攻读。
现在许家的房子已无人居住。院子里两棵粗壮的榆树,已有40余年的树龄,仰头望去,冠盖如云。
少年的爱好
许家正房的北面墙壁上,至今仍挂着一幅老太太的素描画。在农村挂着这种画作,着实有点兀然。这幅画出自少年许 家印之手,画中的老太太正是他的奶奶。村子里的幼年伙伴说,许 家印不仅给奶奶画过像,还画过下山虎、老公鸡。据说,没看过美术教材的许 家印无师自通,用的是很规整的“方格法”:把一张白纸打上格,按照比例一格格地画出来。
这个泥地里滚打长大的孩子,还有个爱好是倒腾“科技”。小学时,他用块铁片做开关,把破电线、铁丝连成一起,连到被丢弃的手电筒电池上,就能制作出一个照明的“小家电”。
一边是绘画,一边是科学,少年许 家印找到了其中相通的乐趣。
那时的豫东地区极度贫穷,十年有九年涝,历史上很多人被迫离家讨饭,曾出现不少“乞丐村”。许 家印就读的小学,其实就是几间破草房,课桌是用黄土夯就的泥巴台子,这种简陋的“桌子”非常长,一张能坐下七八个孩子。“黑板”则是由水泥制成再用黑炭染黑而成的。碰到落雨天,外面大雨,课堂里下小雨,到处都是烂泥。
此种恶劣的求学环境,令许 家印记忆犹深。多年后,广东省搞“十大民心工程”,其中有一项就是对农村的危旧房的改造,许 家印捐出了1000万,用以资助改造那些不遮风不挡雨的房子。
现在,在聚台岗村的村委会门口还立着一块很显眼的“功德碑”。碑有三米多高,正面刻有“许 家印”三个大字。下面有如此铭文:为国育才,造福后代,流芳百世。为聚台岗修路建校。聚台岗全体村民。2005年8月28日。
据村民介绍,在1999年,已成为恒 大地产老总的许 家印,为村里捐了100万建造了一座拥有三层教学楼的小学,这座小学后来有了个新名字:“家印小学”。
当着本刊记者,几位幼年好友提到许 家印,不约而同地用了“清高”这个词。除了玩弄“小家电”和素描画画,他还喜欢钓鱼。他的玩伴很不理解:多没意思啊,傻坐在那里!但多年之后,当许 家印功成名就,这位玩伴想起当年“你瞎捣鼓啥啊”的调侃之语,感叹不已。
从性格上说,小时候的许 家印属于调皮型。他喜欢当孩子头,没事儿就带着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队,练习立正稍息,以此为乐。这也许算是他最早萌生的管理意识。
许家印的小学成绩堪称优秀。他的小学同学高正富回忆说,当年同学们都有给新书包封皮的习惯,许 家印的书皮永远是干干净净的,一个书皮坏了,他会再换一个新的。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当时我们哪里知道,那里面真有黄金啊!”40年后,在老家务农的老同学高正富如此喟叹。
第一单生意
如果说许 家印在幼年时期就展现出商业天赋,这有点夸张了。其实,他少年时做的一些贩卖石灰、苹果类的生意,更多地是摆脱贫困的本能反应。
比他大几岁的本家亲戚许家让,曾和他一起尝试做生意赚钱。那时,贩卖是当时农村比较通行的“打工”方式,比如把石灰、煤炭、大米、稻草等物资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赚取其中的差价。这种 “打工”的方式不需要很多成本,但需要体力。拉一趟,仅能赚几块钱。
看到很多人都去,高中刚毕业的许 家印也动了心思。奶奶不同意,他还是去了。他用的是单人在前面拉的两轱辘拖车,下山的时候,这种拖车要使劲往后压才能控制速度,因为没经验,下坡的时候只会拼命往下跑……结果人倒车翻,贩卖的石灰撒了一地。许 家印坐在路边,既无助又心酸。
这是1974年,许家印人生中的第一单生意。
与他交往颇多的老同学高正富透露,许 家印上大学后,因为家庭依然困难,他还曾跟几个同学合伙,计划运一车家乡的苹果到武汉卖。当时都是用袋子装,而不是现在的纸箱。还是因为缺乏经验,苹果还没运到武汉,就已经腐坏了。可想而知,“做本钱的钱都是借的,全赔了!”
多年之后,恒 大掌门人许 家印已无需再为钱苦恼,他开始琢磨着要给落后的家乡做点什么事情。现在的聚台岗,是个3000多人的大村子,家家户户以种地为生,年轻人出去打工。许 家印先捐献了80万,修了村子里的几条柏油路;又建议村里办个养牛场,鸵鸟基地,还都没人敢做。
“那技术,咱怎么能行?”村子里的人也承认,他们的“想象力还是差了些”。
司机,保安、掏粪工
那年月,村子里如果有谁去过一趟太康县城,都是一件颇自豪的事情。许 家印在18岁之前,只去过一次,还是由初中学校组织,他和同学们撒开脚丫子走了40多里地,来回花了2天。学生穷,学校也穷,没有地方住,一群孩子就在马路边躺下将就了一夜。
也正是这次县城之旅让许 家印见识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离开农村也从此成了这个中学生最热切的人生理想。
凭着一家人省吃俭用,许 家印竟然一直读完了高中。当时学校有半年时间学工学农,急于“逃离”农村的许 家印,开始学习开拖拉机,他的朴素逻辑是,驾驶是一门技术,有了技术,就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为了得到这个岗位,他甚至还请村长书记喝酒,直到现在,他还记得拖拉机“吸压爆排”的工作原理。
他有个邻居的舅舅,在周口市公安局工作,这人当时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公安局里工作,那应该是多大的官啊!”许 家印大着胆子给他写了封信,信中大意是,想请您帮帮忙,在城里给自己找临时工。在那个年代,临时工一个月能挣10到15块钱,是个让人艳羡的差事。但此信寄出之后就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