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中超队每年亏几千万正常 向政府要地要政策赚钱

2012年12月17日03:45  中国青年报

  今天傍晚,大连阿尔滨[微博]队新任主教练徐弘带领全体成员抵达广州清远训练基地。过去两周,阿尔滨对实德的“收购”成为中国足球界最热门的话题。今天下午,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与记者谈及“收购事件”的进展时表示,“大连市体育局、大连阿尔滨足球俱乐部和中国足协三方的沟通取得了成效,具体内容俱乐部方面下周会有回应”。

  由于实德队4名主力李学鹏、杨博宇[微博]、王选宏[微博]和赵宏略[微博]已跟随阿尔滨队冬训备战,因此,无论是球员层面的“全盘接收”抑或“选择性接收”,阿尔滨对实德球员的最重要收购已经完成。

  截至目前,看似顺理成章的“收购”经历了一波三折后,终于要迎来完成的一刻。不过,足球的“生意”属性在这一周被业内人士反复提起,而阿尔滨收购实德的经济前景,在业内人士看来似乎并不乐观。

  “没人相信补充几个实德球员阿尔滨就能稳居联赛前列了,国内球员的实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阿尔滨收购实德完全不是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其实国内没有赚钱的足球俱乐部,中国职业足球或者说中国体育产业都还在初级阶段,在中国靠足球赚钱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位南方某俱乐部总经理向记者解释,“现在中超[微博]俱乐部投资随便就要上亿元,一个赛季亏几千万元很正常。”

  这位总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算养一线队和梯队的主要开销,一个赛季要打15个主场比赛,体育场租金从每场30万元到70万元不等(大城市场租最贵),大部分城市的安保投入与场租不相上下,“单是球迷进场必须过的那个安检门和检查人员每场就要花10万元”。此外尚有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收取的竞赛管理费,如果俱乐部本身没有训练基地,队员的食、宿、训练又是一笔巨大开销。“严格说起来体育比赛还算是体育表演业,但这些社会成本完全摊到俱乐部身上,俱乐部也没办法”。

  俱乐部方面的确有苦难言,拥有属于俱乐部固有资产的训练基地和比赛场地几乎是所有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梦想,但几乎绝大多数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只允许”俱乐部租用比赛场地。“体育场租金太贵,相关部门又不批地让我们自己建球场,现在只能按场租交钱。”这位总经理无奈地说。

  “批地”两个字已经是国内绝大多数俱乐部经营足球的核心“思路”,在超过80%俱乐部隶属集团经营房地产项目的中超联赛中,“足球”只是投资方生意的形象代表而非主营业务。“和10年前一样,不少集团搞足球的目的就是向当地政府要地要政策,要来地就搞房地产,这个收效最快,挣的钱用来补贴足球,达不到目的就不搞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中国足球目前在球迷文化塑造方面一直无所作为,“两年就换个名字的俱乐部怎么让球迷认可?还有俱乐部搬来搬去,可能明年又换城市了,球迷怎么支持?”

  成立于1993年的北京国安[微博]俱乐部如今已是国内资格最老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其主场北京工人体育场每逢比赛日,现场球迷已超过4万人。去年俱乐部部门整合,集团对于经营部门的重视程度已经不亚于竞训部门,广告赞助商、票房收入以及中超公司分红相加,国安俱乐部上赛季年度收入约为1亿元,尽管这个数字在全国俱乐部年度收入中可以排进前3名,但和集团高达两亿元的投入相比显然有些“惭愧”。

  更何况俱乐部还要为“意外”埋单:为和前任主帅帕切科顺利解约,国安额外支付了数百万元的“违约费用”。而本周新签的塞尔维亚籍主帅斯塔诺的合同只有1年——这也是规避风险的无奈之举。“只有这一年达到任务要求,我们才会考虑与斯塔诺续约。”国安俱乐部总经理高潮说。

  “足球本来是一桩很好的生意,但在国内,单纯的足球生意几乎没法做。”前述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俱乐部总经理说,“电视转播收入分为央视和地方卫视两部分,俱乐部在这方面获得的分成不多——国外经营好的俱乐部电视转播收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搞足球俱乐部主要靠票房和赞助广告挣钱,这太辛苦了,这就是我们整个体育市场化改革机制落后造成的。”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