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赛季开始前,正赶上《金陵十三钗》上映,巧的是中超的洋帅数字也正好是13个,于是着实被品头论足了一番。当2012赛季结束,13钗中有7人中途被换,其中6人全部来自足球最发达的西欧地区。外来的和尚们在中超享受着青睐,也感受着压力。在金钱的诱惑下,这些人感受着中国足球带给他们的酸甜苦辣。
德拉甘和里皮的成功
今年中超,最风光的外籍主帅非里皮和德拉甘莫属。前者是中超迄今为止最大牌的外籍教练,而后者则是便宜好用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说到今年的中超,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就是里皮。里皮的名气和辉煌过去毋庸置疑,我们唯一的问号不过是里皮究竟给中国足球、中超带来了什么?如果单从风格上说,好像并没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恒大队员们的改变却已经从很多细微的地方体现了出来。这支球队整体的控制力提高了,虽然没有了李章洙时代的冲击力,但球队在场上的控制力更强。另一个变化就是体现在对各种不同阵型的灵活运用。一场比赛,恒大可以自如地在三后卫与四后卫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里转换,这就是球员战术素养的巨大进步。而这些变化也让恒大球员在球场上更为自信,敢于去拼去抢了。
至于波兰联赛功勋教练德拉甘,远没有里皮的显赫名声,这注定他不能像里皮那样慢工出细活。一到舜天,德拉甘就致力于“简单足球”。他始终强调一脚传球,尽量减少在中场的纠缠,把球尽量送到两个前锋脚下去,这些要求,果然收到了奇效。当然,德拉甘的执教理念并没有太多新意,甚至称得上只是过去大部分中国教练战术思想的升级版而已,但是却对了路子。舜天俱乐部董事长龚建人就多次说:“德拉甘因材施教,不像其他教练来了以后,要打这样,要打那样,最后没有什么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成功的。”
滕卡特和冈田的困惑
本赛季混得最莫名其妙的当属鲁能前主帅滕卡特了。顶着巴萨的光环抵达,滕卡特却一个赛季也没带完,就被吴金贵替换下了场。而绿城的冈田武史也好不到哪去。身为中超第一个日本籍主帅,他本来也是抱着大展拳脚的想法来的,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很多理念根本推行不下去。
滕卡特和冈田武史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希望带给中国足球世界最先进的足球理念,同时积极提拔年轻球员,让俱乐部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但是,中超俱乐部却并不准备给他们这样的时间去做这种事情。尤其是鲁能,花了大钱要争名次,谁甘心再交大把的学费。
于是,习惯了西欧足球大环境的滕卡特在中超赛场彻底迷茫了,他搞不好和俱乐部之间的关系,他搞不定球员之间的矛盾,他空守着自己的先进理念寸步难行。
至于冈田武史,比滕卡特要好一些。亚洲人的共同文化背景让他更懂得如何去和俱乐部以及球员搞好关系,然后慢慢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加上绿城本来今年也深陷资金危机,所以对于成绩的要求本来也不是很高,这才让这位日本籍主帅坐到了最后。
其实除了滕卡特和冈田武史,上海申花的蒂加纳、天津泰达的库泽的情况也都很类似。在不够了解中超联赛的情况下,固执己见的他们都没能在中超联赛坚持太久,就不得不打包回家了。
理念和成绩之间的冲突
外籍主帅全面入侵中超联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2012赛季,多名来自西欧和曾经执教过五大联赛的主帅来到中超还是成为中超外籍主帅潮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前南主帅到世界足坛真正的中心地带的转移,也说明了中超联赛本身对更先进足球理念的渴望。但是,美好的愿望和现实之间总有着不小的差距。可以说,2012赛季,中超联赛正是在理念和成绩之间不断摇摆,考验着外籍主帅们,更考验着俱乐部的领导者们。
杭州绿城主帅冈田武史在日本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中国足球俱乐部就像老板手中的玩具,当我看到申花老板朱骏与阿内尔卡一同出现在一场国际级别的友谊赛上,我真的惊呆了。”另外,这位日本国家男足的前主教练还说,绿城战绩不好时,宋卫平对他说“该赢球了”,而当绿城赢球时,宋卫平又说“还是要培养年轻球员”,“一切只能听老板的”。
冈田武史的困惑是外籍教练们集体的困惑。除了个别几个真正能够在球队拥有权威的主帅外,中超的大多数主帅们都不得不在俱乐部的要求和自己的理念之间拉锯——要么自己妥协,要么让俱乐部和球员妥协。而如果自己不妥协,提早走人的可能性就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是现实版的2012赛季,在中超联赛渴望先进理念的同时,也不愿放弃固有的陈旧运作模式。这种情况下,亚洲籍主帅和前南地区的主帅显然还是更具有竞争力,反倒是真正拥有最先进足球理念的西欧教练们纷纷水土不服,这也正是走了7名外籍主帅,其中有6人都来自西欧的最主要原因了。(李立)
评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话得送给来中超打拼的洋帅们。
我从来不认为洋帅们到中国是纯粹为了钱而来的。即使钱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也还是有理想的存在的。以里皮为例,不也是想着在亚洲再次开创自己的另一次辉煌才杀奔中超而来的?
所以,洋帅们到了中国,一般不会选择太多的妥协,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执着去寻找契合点,然后大展拳脚。
但是中超的现实却并非他们想得那么乐观。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中国特色的俱乐部制度让这些想得过于美好的洋帅们迷惘了。即使是帕切科,带了国安两年,拿了一个第二和一个第三,成绩也算不错了,但还是没能继续留下来。帕切科尚且如此,那么带队成绩不好的主帅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外来的和尚是上岗容易,下岗也容易。只是,如此的翻云覆雨,最终苦的还是自己。急功近利的寻求结果,往往错过的是稳扎稳打的必修课。好不容易请人家来了,就该给人家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否则,折腾半天图什么呢?
本报记者 李立
2012赛季土帅稳扎稳打
2012赛季对于本土教练来说,也算是稳扎稳打的一个赛季。从赛季初的只有3名本土教练到赛季结束多出2名土帅执教,人数上呈现了递增的趋势。但是和高洪波带队取得联赛第四相对应的却也是朱炯和沈祥福带队降级,吴金贵带领的鲁能倒数第二轮才保级成功,马林带队的辽足最后一轮才确认保级。如此的成绩单,自然不是很美丽。
除了成绩单不够好,老面孔也是困扰本土教练的一个大问题。几个赛季过去了,真正能够在中超赛场上露面的本土教练不过就那么几个,再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而造成这一点的重要原因则来自中超俱乐部们的组队方向,除了一些投入不够多,而且对成绩要求不是很高的俱乐部还愿意选择本土教练来缩减预算之外,只要稍微有能力的球队全部聘请了外籍主帅。所以,即使2011赛季带队拿到季军,还拿到了当年的“中超年度最佳教练”,马林本赛季也只能带着只有几千万投入的辽足去打保级战。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贵州人和主帅高洪波,本赛季他就带领贵州人和双线出击,不仅拿到了联赛第四,而且还打入了足协杯的决赛,创造了本土教练带队成绩的一个新纪录。
本报记者 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