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士评恒大:主帅应顶配 本土化国际化不冲突

2012年11月02日07:3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特邀嘉宾 彭伟国[微博](广州恒大[微博]预备队主帅)

  广州恒大在夺得中超[微博]冠军后,已经开始对下赛季进行人员储备,郑龙、冯仁亮[微博]、杨旭[微博]、吴曦[微博]……这些名字轮番出现,是对恒大实力的有益补充。但有一些老球迷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那就是在恒大的阵容中,已经越来越难看到广东本土球员的身影。吴坪枫[微博]已经变成预备队球员了,而下赛季李健华也可能因为年龄的问题淡出阵容,唐德超[微博]也会因为新援的到来而缺少机会,只有冯俊彦[微博]还能支撑。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球迷想看到的,现在这支以“广州”为名的球队,是否还能让球迷心甘情愿喊出“广州队加油”的助威口号,广州队是在刻意“去粤化”,还是更加“国际化”?

  “本土化”观念

  “本土化”足球就如“初恋”

  “国际化”“本土化”不矛盾

  一支球队是否“本土化”,已不能再用球员“出生地”这样狭隘的观念去定义,而应该看球员的“出产地”。

  李斌:这几天关于恒大引援的消息很多,同时也有老球迷担忧广州队中越来越少本土球员。在广药时代,越秀山体育场曾出现“解放思想,还我穗将”的横幅,当时就引发过球队本土化的讨论,但在恒大强势入主后,支持本土化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代表着一种观念的转变。

  张喆:如果仅从“血缘”或“文化主体意识”的角度看,无论是恒大还是富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广州队”。富力刚入主足球俱乐部时曾说过希望“本土化”,但今年打造的阵容远远未能实现。

  彭伟国:开个玩笑,如果大家想要看纯正“本土化”的比赛,请关注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首届甲A明星邀请赛。甲A初期很多俱乐部队是从当地的专业队改制而来,当时很多球员都是从少年队到成年队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再一起打职业联赛,所以那时的队伍整体特点相当鲜明。当时外援的水平不算很高,更没有天价的超级球星,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本土化”的魅力,当年的“本土化”给球迷带来的其实就是“初恋”的感觉。

  李斌:就是说“本土化”是个职业联赛初期交流缺乏而引起的现象,现在也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很难再实现。

  彭伟国:中国的职业联赛明年就进入20个年头了,中超与甲A相比,很多机制上已经很开放,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存在纯净的“本土球队”。而且“国际化”和“本土化”其实并不矛盾。广州球迷如果喜欢恒大、富力一直在国内外赛场拿好成绩,自然就要“国际化”;如果喜欢两队一直“德比”,那就肯定是“本土化”了。

  张喆:一支球队是否“本土化”,已不能再用球员“出生地”这样狭隘的观念去定义,而应该看球员的“出产地”。如日之泉的尹鸿博[微博]是长春人,但谁会否认他是广东足球的出品?另一方面,要看球队有没有长远在广州发展的决心,有没有给广州带来品牌上的影响力。假如10年后,恒大、富力还在征战中超、亚冠,球迷只要一提这两队的名字就能联想到广州,为什么不能认同他们就是“本土化”呢?

  “本土化”主帅

  主帅要“顶配”

  非本土教练未必

  限制本土球员

  一名非本地的教练带队,反而不会太多地受地域观念和人情方面的影响,而是会采取更加公平的用人方式。

  张喆:广州队的发展,除了球员外,其实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教练也开始缺乏本土的元素。过去的周穗安、刘康、麦超[微博],估计现在很多新球迷都不知道。从广药时代开始,就是戚务生、沈祥福、李章洙、里皮一个接一个。

  彭伟国:无论是大戚、老沈、老李还是里皮,我都和他们有过很直接深入的交流,应该承认,他们都是很优秀的教练。作为一支参加顶级联赛的球队,在主教练这个位置上当然需要“顶配”,投资人肯定不会以“是否本土”的条件来衡量其价值。

  李斌:“顶配”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广州本土的教练达不到这个层次?而且有球迷质疑,这些外来教练有自己的用人标准或者喜好,所以更加不会给本土球员机会。

  彭伟国:以我的经验,一名非本地的教练带队,反而不会太多地受地域观念和人情方面的影响,而是会采取更公平的用人方式。例如现在职业球队都是以外地球员为主,这就需要教练更公平地去用人。用不用本土球员和教练是否非本地化是没有关系的。

  张喆:任何一名职业教练,首先要服务于老板,同时又要为成绩而搏命,所以他必定在用人上是功利主义的。如果本土球员不能带来成绩上的明显效果,再本土的教练来执教也不敢用他们。另一方面,能否用一名球员很多时候还取决于教练员的战术思路。最突出的例子,卢琳为什么在最当打的那两年在广药被边缘化,不是他的能力和努力不够,而是与当时沈祥福的战术思想有关。又比如现在的恒大,在李章洙时代和里皮时代,用人标准截然不同;富力的法师在雅库布加盟前后,在用人方式上同样存在差别,这些战术的变化,都会导致很多球员在主力、替补乃至于预备队之间游走。这是一个“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的抉择问题。

  “本土化”未来

  恒大足校、富力足校给予本土球员希望

  办足校积极作用不可抹杀

  要出足球人才,首先要有足够多的踢球的人,否则无从谈起。

  李斌:我们着眼恒大一队的话,确实下赛季吴坪枫机会更加渺茫,李健华也可能退居二线,剩下只有冯俊彦和唐德超了。不过我们回过头来看预备队和二队,叶伟超[微博]、彭绍雄[微博]都是大家喜欢的本土球员,还有明年可能获得机会的黄佳强。其实恒大的本土球员并不少。

  彭伟国:是这样的,以我现在带的预备队为例,其中一半是本土球员。本土球员限制面临两个问题,其一是可以立即使用的本土球员不在恒大,其二是恒大主力阵容中能留给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空间实在有限。我们始终呼吁本土球员要有敢于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比如杨一虎[微博],他今年从恒大去了贵州人和[微博],发展就很不错。

  李斌:问题在于走出去之后要不要回来,杨智[微博]、吴伟安[微博]是这几年走出去的好球员,此外在外面的广州本土优秀的球员并不算多。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恒大打造球队有一定的“皇马[微博]模式”——“巨星+媒体”,尽管皇马青训营出现很多足坛妖人,但事实上皇马依然坚持购买巨星,而很少使用自己的青训球员。

  张喆:“巨星+本土青训产品”才是长远发展的王道。但中国目前任何一个地方的球队都没有足够的魄力单纯用“本土化”力量就能生存。以我所知,广东有能力的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还是有的,但广东的职业球队毕竟有限。与其在恒大、富力这样的竞争空间紧张的队伍长期坐板凳,还不如走出去。

  李斌:现在恒大足校、富力足校都带来本土球员的复兴希望,据我所知,在恒大足校,尽管来自陕西等地的小学员很多,但大部分还是广东本土的学生。另外富力足校直接就定点广东梅州,这都能给本土球员带来一些希望。

  张喆:足球学校不是培养足球专业精英人才的常态方式。中国搞足球学校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真正在中国搞青训成功的目前只有“东亚模式”。恒大和富力现在都在搞足球学校,区别是前者走“规模化”的另类模式,后者走“精英制”的传统模式。虽然效果很难预计,但即使仅仅对教育事业,恒大和富力的尝试都带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性。

  彭伟国:“足球从娃娃抓起”是符合规律的,要出足球人才,首先要有足够多的踢球的人,否则无从谈起。恒大和富力不管用什么模式搞足球学校,也不管是否真的能出人才,但起码先带动了足球人口的扩大。

分享到:

相关专题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