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开赛前三个问号:中国足球离“三化”有多远?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10:58 解放日报 | |||||||||
“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这是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提出的全新CBA联赛的操作理念,在他的眼里,CBA将努力成为仅次于NBA的世界第二大篮球联赛。 尽管篮球和足球这两项运动风马牛不相及,但对于一个既成熟又成功的职业联赛而言,这“三化”却是一个互通的标准。当中国职业足球首个“超级”联赛即将扑面而来时,
国际化:有外援就行? 阎世铎曾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按“国际化标准”来规划中超。但谁都知道,不可能因为我们联赛请来了几个金发碧眼的外援,就能称为“与国际接轨”。 在参赛球队数量上,中超就没有与国际接轨。英超有20支球队参加,意甲有18支球队角逐,而中超只有区区12支球队参加,一支球队一年只打22场联赛,简直不可思议。深圳健力宝队主帅朱广沪去年就曾感叹:“中超一年只打这么点比赛,球队状态怎么保持?” 在转会制度上,足协推出的两次转会期限与国际通行的惯例相符,但明确规定一家俱乐部拥有国脚人数不得超过4个,外援人数不得超过3个,却又显然不符合世界足球的发展潮流。仍然试图凭借专业体制时代的“硬性规定”来限制中超球队实力,其实是弊大于利。 中国足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欧洲,但有些规章制度是人家经过百年联赛的积淀而得出的,我们仍视若不见,又何谈“国际化”? 专业化:有赞助就行? 电视转播卖了5000万元人民币,联赛冠名卖了800万欧元,中超商业化搞得红红火火。可对一个联赛而言,商业化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忽视“专业化”,即踏踏实实搞好那些和足球本身息息相关的东西。 比如一个联赛中球队的技战术含量问题。英超和意甲之所以能吸引千万人的眼球,不是他们广告做得如何火爆,而是他们的球队能打出一场场赏心悦目的比赛。如何提高中超每支球队的技战术含量,让比赛变得更有观赏性,这是一个专业化问题,远非商业化所能解决的。 再比如人才的培养,这又涉及到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杨一民曾表示:“青少年足球是联赛的根,现在这个担子就交给各个俱乐部了。”但问题是,足协没有相应措施出台,仅凭一句口头期望,在急功近利的中国足球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俱乐部,会尽心尽力地去培养青少年梯队? 中超的“超”字体现在哪里,是由那些足球本身的专业因素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中超任重道远。 规范化:有条文就行? 任何一个成熟的联赛,有一套规范的制度是必须的前提,而更重要的是,这一套制度要从上至下,被管理者和各个俱乐部贯彻执行。 被称为中超和甲A最大区别之一的就是前者的“准入制度”更严格:5000万元资产、3000万元年利润,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资金周转不灵的辽足在承认土地文件作假的情况下,居然也迈过了这道门槛,所谓的“规范化”,究竟从何谈起? 制订游戏规则并不难,难的是每个人都遵守游戏规则,在这一点上,足协自己就应该先带一个头。要规范好一个联赛,就得先规范好自己定下的规则。否则,即便制订了缜密的条文,但不去贯彻,所有的制度就是一纸空文。 请谢霆锋写主题曲,开幕式歌舞助兴,中超希望在一个热热闹闹的开场式中开始自己的征程,但比一系列的商业化炒作更重要的,是这个联赛的国际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或许目前中超在这三方面并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毫无疑问,这三个“化”应该在今后成为中国足球管理者和各俱乐部共同努力的目标。 本报记者张玮 |